六便士和月亮是什么梗 六便士和月亮的意思
1、《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很有名的英国小说。网上“月亮和六便士”的梗来自一位网友在某论坛发言时称“《月亮和六便士》谁还看翻译版?不都看英文原版的吗?”后来大家就用这个梗指代一些卖弄的言行。2、六便士代表现实与卑微,月亮象征了理想和崇高。意思是很多自视清高的人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
3、《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月亮和六便士在网络上是什么梗
六便士和月亮这个梗指的是现实与理想,六便士指的是现实与物质,月亮指的是理想与自由。六便士和月亮这个梗出自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小说围绕着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绘画放弃原本平淡安逸生活的故事,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于思特里克兰德而言,生活便是六便士,艺术则是月亮。
关于这本小说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但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对于六便士和月亮这个梗,也有两种解读一种是为了六便士不要月亮,即为追求物质而不惜牺牲爱情和理想;另一种是为了追求月亮看不到六便士,意思是终日自视甚高却看不到现实生活。
总结
六便士和月亮这个梗指的是现实与理想,六便士指的是现实与物质,月亮指的是理想与自由。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女孩说等我攒够了六便士,就去找月亮要怎么回复
你可以回复愿你所求皆是你所愿。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先满足物质要求,再追求精神需求。六便士和月亮这个梗出自《月亮和六便士》小说,六便士是现实,月亮就是理想,“攒够六便士就去看月亮”这句话本身表达的是一种欧式幽默,一个贫苦人的自嘲。《月亮和六便士》:这样的梦想无处可寻,只能等待被她临幸
这是一个梦想泛滥的时代。“你的梦想是什么?”——半壁江山汪峰,在问出这句话时,总会带着些许皮裤的味道。“说出你的梦想!”——高雅的咖啡爱好者周立波,在《中国梦想秀》里对着每个选手重复这句话时,总会带点他脑袋上发胶一般的油腻感。以梦想为关键词的鸡汤铺天盖地,以梦想为生活动力的人们数不胜数,梦想实现的励志故事俯拾皆是。面对这无处不在的“梦想”,我似乎从始至终都没有什么感觉,没有一点点的触动、感动,或是激动之情。
-1-
然而,在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里,“梦想”二字,突然在我面前站立了起来,她弯下高大的身躯俯视着我,眼角带着不屑的冷笑,仿佛在说:“没想到吧,梦想,也可以是这样的。”
——毛姆这样写道。其实在我看来,这类价值观的讨论无甚稀奇。 梦想并没有高低之分,而只有方向不同;梦想并没有好与坏,而只有特别和普通 。 毛姆所举的例子里,其实后者并不应该因为其世俗的元素而比前者低等。同理,舞台上那些假惺惺地以追求音乐为梦想,实际只是以音乐作为上位的手段的歌者;投资人前吹得天花乱坠梦想改变世界,实际只是为了寻求挣钱的捷径的创业者,我也不觉得他们的梦想低人一等。他们的梦想,只是普通罢了。
正因为有无数普通的梦想,才使得极致的梦想是如此的特别。 毛姆笔下极致的梦想,究竟特别在何处?
-2-
首先,这个梦想,没有任何的目的。金钱地位等庸常的目的自不必说,特别之处在于,这个梦想毫不理会世人的评价。对于文明人来说,渴望得到认可是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人是社会性的,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高层次需求无不和他人的评价息息相关。现实中确实有特立独行的人,但很多人的离经叛道,只是他们为了对自己肃然起敬的伎俩,或者是潜意识里希望有同样小众的人赏识的另类办法罢了。再自负一点的,以世人皆最我独醒而自我标榜,或者寄望于后世的肯定,归根结底,仍逃不开对认可的需要。真正从本心处屏蔽了他人评价的,并非是经过权衡之后觉得他人评价不重要,而是根本连重要不重要这问题都没有考虑过。 无所谓成功,无所谓评价,唯一的意义,是梦想本身。
其次,这个梦想,没有任何的起因。不是因为接触久了之后的习惯,不是因为千挑万选之后留下的更爱,也不是因为天赋异禀的擅长。梦想,就这么突如其来的出现了,不知从何处而来,不知因何而来。 梦想,实现了自己因果链的闭环。
再次,这个梦想,代价巨大,却没有经过任何选择。许多人为了追求梦想,愿意奉献自己的一生,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然而,极致的梦想, 不仅甘愿牺牲自己,也不惮于牺牲别人 。而且,在牺牲自己和别人之前,甚至连“选择”的过程都被忽略了。没有计划和备选,没有利弊的权衡,没有良心的拷问,没有对他人的愧疚。没有选择过程的选择,冷酷地令人震惊。
那句随处可见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在我看来,其实有另一层意思。 斯特里克兰并未在六便士和月亮之间做选择,而是月亮选择了斯特里克兰 ,而对其他人而言,根本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正如毛姆所言,做出决定的并不是人本身:
-3-
任何东西,纯粹到了极致时都会异化出强大的力量,既会带来震慑人心的压迫,也会带着令人望而却步的惊惧。 毛姆笔下纯粹到了极致的梦想,超越了世俗一切的羁绊,人的生命已经和梦想完全融为了一体,任何梦想之外的生命里的部分都成了累赘,亲人、爱人、朋友、同事、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金钱、名望、权力、地位、普世的价值观、世人的评价……这些绝大多数人赖以为生、毕生追求的东西,都被毫无半分留恋地一一剥离,弃如敝履。然后,我们看到, 这个人,除了梦想,一无所有。
斯特里克兰最终成了一代名画家,于是有些读者会把此书定位为成功学的一种。其实对主角来说,他的画在后世是否出名,对他而言丝毫不重要。或许他的画永远泯然于众人,他的人永远隐身在历史中,才是对极致的梦想更好的诠释。然而,那样的梦想太超脱于世了, 也许毛姆只是想借着这世俗的成功,把这超然的梦想和平凡的人世间联系在一起吧。
这样的梦想,是我等凡俗之人,苦苦所求而无法体会的,穷极一生而无法靠近的,因为 我们无法选择她,而只能等待她来选择我们。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在被这种庞大的幸运或不幸砸中时,选择接受或放弃。
-4-
几则摘录,再重温一下这种梦想的奇特之处:
“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电影《Big Night》的这句台词,或许是对这种梦想的更好的总结。
“夸夸我”吧!每个人都是在月亮与六便士间摇摆
最近你有没有被各种“夸夸群”刷屏?上班迟到求夸,堵车求夸,没有朋友也求夸……夸夸群火了,寻夸者从倾诉中释放压力,夸人者也得到酣畅淋漓的满足感。用武志红老师的话解决夸夸群的本质——“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而实现“自我认同”感的满足是社交游戏最核心的目的。同时,在进行“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如何理解生命中所发生的,其关键在于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的自我认知与觉察。
一, 情感账户透支,寻求外界补血
故事: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叫思特里克兰德。他在40岁前,一直生活在伦敦的一个小镇上,这个小镇特别擅长于社交,常常举办各种宴会,他们还会不厌其烦的邀请客人来,客人也会有请必到。可是他们在交往时总是冷淡相对,分手时如释重负,一直为了社交而社交。主人公的妻子是个非常擅长社交的人,既能够雅致的布置宴会,也能够让谈话围绕共同话题,她能够跟宾客们聊各种话题,可谓八面玲珑。可主人公却觉得这些木讷无趣,他是话题终结者,没人愿意跟他待在一起,甚至在他身边的客人都会露出尴尬的眼神。好在,主人公的事业很成功,而且他和他的妻子有两个孩子,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给主人公带来快乐。
启发: 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哈利(Willard Harley)提出,在人际关系之间,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的情感账户。当我们给对方以赞美、支持、帮助的时候,就是向这个账户存款,当我们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就相当于取款。当有了欺骗、批评、抱怨、伤害的时候,就相当于透支情感账户。
在“夸夸我”的游戏中,寻夸者在宣泄自己的情绪,正如从自己对自己的情感账户中取款,而夸人者在赞美支持对方,正如在给寻夸者的心里灌血。似乎这个账户是满的,但外界给你输再多的血,那也是别人的血,你如果不启动自己的造血功能,这些别人给予的鼓励还是被你自己掏空扔掉。就如同汽车的油缸里蓄满了油,可你就是不启动发动机,油缸里有再多的油也无济于事。
二, 亡羊补牢觉醒,全心全意实践
故事: 40多岁的主人公原本可以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继续生活下去,可是主人公突然觉察到,他在这种生活中已经迷失了,这种无趣,无意义的生活拖得越久,他就越想摆脱这种枷锁。他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他想要不用再浪费生命。他想要寻找真正的自我。于是他在一个平静的日子里,离开了妻子儿女,丢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独自一个人走了。大家不能理解他出走的原因,于是他的妻子派人去寻找他。当找到他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主人公想要在巴黎学画画。他没有去住豪华的酒店,而是挤在黑暗潮湿狭小的小旅馆里,为了节省开销专心画画,他每天只吃一个面包。他会去打零工,只要攒够买画布和颜料的钱,他就继续画画。他从来不推销他的画作,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他画画就像是一种宣泄,把燃烧的 *** 在画画中宣泄,宣泄完之后,他就对画的东西漠不关心了。因为他画画不是为了成名,而是为了展示真实的自我。
启发: 如果说月亮就是那个我们理想的状态,六便士便是我们的现实状态。有些时候,我们困惑的不是到底是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而是既不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六便士的苦恼。
毛姆笔下所描述的思特里克兰德曾说:“我必须画画。我由不了自己。一个人要跌进水里,他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而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如同在不断的告诉我们,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你就会身不由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到那时,外界对我们的干扰和困难,就不在是束缚我们的问题了,我们会找到各种各样的 *** 来实现它。
毛姆曾说“假如你不在意一个人的看法,那一群人的看法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呢?”当一个人开始自我觉知,他就有了更多的主见,有了更多的自我认同,知道什么对自己重要,什么对自己更重要,知道自己要怎么去做了。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可以尝试着去记录每天的丰盈日记,让自己找到生命中值得你感恩,值得你记忆的故事,从而找到频发的、有价值的、你热衷的事情。
三, 激发自身动力,总会遇到知己
故事: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一直过着穷困的生活,会有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但并不是没有人理解他,蹩脚的平凡画家戴尔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主人公的贵人,当所有人都不看好主人公时,只有戴尔克坚信他是绘画天才,他纵容主人公的无礼,原谅他对自己做出的伤害,毫无保留的为他的发迹倾尽全力,在主人公病重将死之际,他放下全部工作,把他接到家里,整天服侍他,直到主人公恢复健康。他和主人公一样,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一个认定我一定要做,一个认定你一定能行。
后来,主人公为了不受他人干扰,偶然间去了一个没有现代文明的小岛,这让他找到了归属,在岛上他和土著人爱塔结婚,爱塔欣赏他的才华,和他探讨画作,当他的模特,照顾他的起居和儿女,他终于可以一心一意的画画了。不过,虽然主人公远离了人群,可他又患了麻风病,后来还失明了。因为他的传染病,当地的人们也远离了他们,只有他的妻子和儿女在照顾他的起居,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没有再见过他,都把他当成了传说,直到他死去,他妻子去找医生来看他,当医生进入到他们的房子时被惊呆了,似乎进入了魔幻世界,原来满屋子里的所有角落都画满了画,那种神秘与壮观,就如同一个人混沌初开睁眼看世界看到的景象。
启发: 我们很多时候会谈到美,成千上万的琐碎事物都用“美”来形容,当真正遇到美时,反而认不出来了。所以,一般人会根据一个人的市场,或世俗价值而决定这个人是不是天才,人们会觉得,思特里克兰德零基础,没卖出过一幅画,于是就认定他不能成功,是个庸才,而戴尔克虽然是一个蹩脚的画家,但却是个了不起的评论家,只有他能从纯粹审美的角度去发现美,发现天才。
这让我又想到《自我教练》这本书上所说的:“注意力能够创造能量。我们的注意力放在问题上,我们就会创造更多的问题、无力感;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成果上,我们就会创造更多的解决方案和力量。教练的重点不在于解决过去的问题,而是拿到未来的成果。也许问题永远无法解决,甚至我们连问题的原因都无法知晓,但如果我们拿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么问题是否解决又有什么关系呢?”
治愈一个人鼓励是个好 ***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他的愿景给予肯定和无限可能,并建设性的引导他找到现实与愿景之间的有效路径,并且鼓励他真正的去行动。这也是激发自我潜能的好办法。
四, “夸夸我”&《月亮与六便士》的深刻体会
1.“存在即合理”。
理想与现实的选择,永远是人们面对的主题,这是每一代人在特定的年纪都会困扰的问题。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月亮,也不是所有人在看到月亮后会选择放弃六便士去追寻月亮。
正如书里另外一个人 *** 罕,他在外科手术界是个天才,可他放弃了铁饭碗,放弃了晋升,在旅行当中见到亚历山大港,就忍不住留下来落户,相比当中年薪一万英镑的名医,他更愿意当个更有社会价值的检疫员,而因为 *** 罕的优秀,一直是“千年老二”的卡尔米凯尔,不但趁机接替了他的位置,还贬低蔑视 *** 罕的选择。
对此,毛姆摆出了自己的鲜明观点:“我很怀疑, *** 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月亮是我们最想做的事,可以是形而上的艺术创作,也可以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权威或慈善,六便士也不一定是世俗上的小生活,有时候也可能是一份高大上的职业,充满诱惑力的前景。有时候一个人的六便士,恰巧是另外一个人的月亮,差别仅仅在是不是你想做的事。
“夸夸我”是鼓励你在被世俗困扰时,自己有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只要是你内心真正的选择,那么就要接纳它,心安的接受夸奖吧。
2. 尊重选择。 学者朱大可提到“我们这一生就是在月亮与六便士间来回摇摆。”这本书中,主人公前半生享受了尘世的幸福,儿女双全,家庭幸福,工作体面且稳定,是世俗幸福家庭的模版。而后半生追逐梦想,充满热血和渴望,像不谙世事的孩童一样纯粹,又像聪慧睿智的老人一样通透,他一个人,过完了六便士和月亮的两种人生。芸芸众生的我们,如果忽然有一天,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又是否会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义无反顾呢?
不论你的选择是什么,我都会尊重你的选择。过去总是无法追回的,努力做就好(但不一定做到更好),每一个“现在”其实足够了。
当我们真正的认同自己,理解和包容自己时,“夸夸我”才会给你行动带来更有力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