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尸体腐烂了没?
秦皇墓虽然已经找到,但由于里面的水银含量过高,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无法进行发掘,应该还保存着原来的摸样秦始皇尸体腐烂程度大概是多少?
如果按照历史上的说法 秦始皇是在东渡求仙返回的时候去世的,当时李斯为了隐瞒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把尸体放在辊凉车中,用臭鱼来掩盖尸体腐烂的臭味,加上天气炎热加快尸体腐烂速度,如果按照我们正常人当时秦始皇从死到下葬这段时间里 他的尸体程度腐烂大概是什么样的概念。这是根据史记而定的说法,只说有腐烂臭,那么尸体所谓的保存不得而知。就像我们买一块猪肉一样,不保存在冰箱里,多天后我们也可以闻到臭味的,但是此时的样子如果我们没有任凭虫子啃咬,它还是可以保持原状的!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大家看法:秦始皇遗体还保存完好吗?
秦始皇的遗体我猜想肯定是保存完整,应该是完整的遗骸,虽然无法证明!
但是试想一下,以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的情况下尚不能进入这座被水印包裹的大墓,古人又有何通天的本事进入里面!因此被盗墓者破坏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当年秦始皇病逝于巡游返途中的沙丘,即今河北刑台。从河北到咸阳城需要一段时间,而赵高李斯的故意拖延,秦始皇去世至少有半个月有余,还未下葬,据说当时因此一路上为了掩盖因尸体发出的恶臭,赵高将每辆车上都装上了鲍鱼。用鱼腥味掩盖尸体的腐烂味道,所以说,当秦始皇真正下葬的时候,也许已经无人形了。
再回到问题上,那么这样看来,秦始皇的遗体应该可以说是完整的,但是像古人一样留下来干尸或者像慈禧一样完整的恐怕不可能,但是尸骨具存应该没什么问题。
秦朝时有一颗陨石坠落在濮阳,上面刻的字让秦始皇直冒冷汗,具体刻的是什么?
公元前221年东郡坠落的一颗陨石,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是人刻的,具体原因如下:
根据现代自然科学的原理,很明显,陨石是有的,但是陨石上有刻字,而且是秦朝人能看懂的字,这是不科学的。
在历史上,我们的老祖宗比较重视天象,崇拜迷信,象这样的陨石坠地,一般都会引发山火,撞坏民居,所以被认为凶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法令严苛,暴政不断,让广大的老百姓对其心生怨恨。因此老百姓通过传播这一事件,表达出民众对秦始皇的愤怒,连上天也要处罚于他。
赵高为什么用鲍鱼掩盖秦始皇尸臭?秦朝真的有鲍鱼吗?
应该有很多人都听说过,在秦始皇死后,赵高为了掩饰秦始皇死亡的真相,用了一车鲍鱼来掩盖秦始皇的尸臭吧。秦始皇死后,秦朝的历史发展就和他所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了,赵高篡改了他的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而扶苏也因此而死,秦朝也就此走向了末路。而当时史书上记载赵高用鲍鱼发臭的味道来掩盖秦始皇的尸体的臭味。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呢?毕竟鲍鱼这种东西一直都不便宜,难道秦朝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吃的到鲍鱼了吗?史书上所记载的鲍鱼,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鲍鱼呢?秦朝的时候到底有没有鲍鱼?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赵高用鲍鱼掩盖尸臭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么一句话,“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记录的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进行东巡,没想到途径沙丘的时候因病去世,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沙丘之变。
当时赵高、胡亥和李斯三人,封锁了秦始皇病逝的消息,反而带着秦始皇的尸体继续东巡,想要等到东巡结束后,将秦始皇运送回咸阳,胡亥好安然继位。
然而夏天的气温非常高,秦始皇的尸体没多久就开始腐烂,散发出难闻的恶臭,胡亥等人为了防止旁人发现异常,于是就在车上装了一石鲍鱼,用鲍鱼的臭味来掩盖尸体散发的腐烂气味。
看到这里大家不免有些疑惑,难道在秦始皇时期,大家就已经能吃的起鲍鱼了吗?
2.古代真的有鲍鱼吗
秦始皇作为皇帝,哪怕是拿鲍鱼当饭吃也能负担的起,可是大家不要忘了,秦始皇是死在沙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广宗县一带,这里距离海岸线较远,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很难将鲍鱼运送到这个地方,偶尔能送到一些,也不过是了了数斤而已。
古代的物流运输速度基本和步行差不多,不然“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不会成为抨击统治者的诗句了。
而且,秦始皇再喜欢吃鲍鱼,也不可能在车上备一石鲍鱼啊,古代没什么保鲜的 *** ,不注意就会全放坏。
那么这里用来掩盖气味的鲍鱼到底是什么呢?
3.这里的鲍鱼说的是什么
其实这里所说的鲍鱼,并非是我们现代人认知的这种,而是用盐腌制的渍鱼。相比于我们现在的所说的渍鱼,古代这种鲍鱼的 *** *** 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释名·释饮食》中曾记载,“鲍鱼,鲍,腐也。埋藏奄,使腐臭也。”古代在腌制鲍鱼的时候,和我们现在腌制咸菜的 *** 差不多,和这几年在网络上比较火的鲱鱼罐头 *** *** 有一些相似。
将新鲜的鱼类去除内脏和鱼鳞后,放入高浓度的盐水中,能够达到长时间储存的效果。经过这类工艺处理过有臭味的鱼,便是鲍鱼。
然而通过这种 *** *** 的鲍鱼,虽然内部腐烂速度较慢,可依旧会有非常大的臭味,所以赵高等人才会想到用鲍鱼之臭来掩盖秦始皇的尸臭。
西汉有一位史学家叫做刘向,在他自己编撰的《说苑·杂言》中曾经写到:“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这里说的意思就是在卖鲍鱼的铺子里,闻的时间太久就感受不到鲍鱼的臭味了。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我们上茅厕一个样子,多闻两下就习惯了。
而在《孔子家语》中也曾有过类似的一段话,当然这两段话并非是单纯的讲述鲍鱼的臭,而是将鲍鱼比作小人,大致的意思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且将渍鱼称做鲍鱼也并非是从秦朝开始的,远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这种称呼了。
在春秋末年的时候,伍子胥一家因为被奸臣诬陷,无奈之下伍子胥只好一路逃亡,刚路过昭关不久,前面有一条大江横在了伍子胥的面前。伍子胥看着前面的大江正着急的时候,不远处一位渔夫划着小船靠了过来,把伍子胥给载了过去。
渔夫将伍子胥载到对岸之后,还从船上拿出来一些吃食,让伍子胥填饱肚子继续逃亡。而渔夫从船上取出来的吃食中,就有一种叫做“鲍鱼羹”的食物,这种鲍鱼羹就是用腌制的渍鱼进行 *** 的。
看到这里大家也都明白了,原来古人说的鲍鱼并非是我们现在的这种鲍鱼,而是说的和鲱鱼罐头相似的渍鱼,那么古代人到底有没有见过或者食用过我们现在的这种鲍鱼,如果有的话,他们将鲍鱼有叫做什么呢?最早食用鲍鱼又是什么时候呢?
根据各种资料所记载,我们能够翻找到有史料记载的食用鲍鱼,是在西汉时期,而且这个吃鲍鱼的人大家都很熟悉,这就是历史上堪称穿越者的西汉皇帝王莽。
在《汉书·王莽传》中写道:“莽军师外破,大臣内畔,左右亡所信,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啗鳆鱼。”是说王莽的军队被人打败,手下的大臣们也都一个个的叛变,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让王莽气的吃不下饭,只能够靠喝酒和吃鲍鱼勉强过日子。
当然,之所以王莽吃不下饭却能吃鲍鱼,这种非常罕见的病症在《本草纲目》中也有所记载,“鳆鱼,乃王莽所嗜者”
然而古代喜欢吃鲍鱼的并非只有王莽,一代枭雄魏王曹操除了好 *** 以外,最喜欢的就是鲍鱼了。并且在曹 *** 后,曹操的亲儿子怕自己父亲在九泉之下享受不到这美味,所以在每次祭奠的时候,都会将鲍鱼当做祭品进行摆放。而曹操的儿子曹植也曾说过:“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
不得不说,亲儿子就是跟自己亲,自己死了之后还想着把鲍鱼当祭品,如果能够再献上两个 *** 就再好不过了,九泉之下的曹操如是说。
也许为了证明自己是亲生的,曹丕平日里对鲍鱼也非常的喜欢,痴迷程度比他爹还要高。在《太平预览》中写着,曹丕有一次给孙权的礼物中就有一千条鳆鱼。
说实话鲍鱼对于这些统治者来说并算不得稀奇的物件,你这一次送一千条鲍鱼是什么鬼,这也吃不下呀。估摸着曹丕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毕竟都已经把自己最喜欢的食材送给别人了,别人也不好再说什么。
也正是因为曹操父子两人对于鲍鱼的喜爱,也使得当时权贵们都开始跟风,以至于在《南史·褚彦回传》中写道:“时淮北属魏,江南无复鳆鱼,或有间关得至着,一枚直数千钱。”这是 *** 裸的哄抬物价呀,得亏古代没有物价局。
一直到了宋朝的时候,依旧会将鲍鱼叫做鳆鱼,苏东坡还曾写过一篇《鳆鱼行》。而再往后的话,直至清朝,大家才开始将鳆鱼称为鲍鱼。
而且清朝的康熙皇帝也非常喜欢吃鲍鱼,在一次庆功宴上,还为每一位前来赴宴的将军发了一只烹饪好的鲍鱼,从此之后清朝更是将鲍鱼当做宫廷必备的珍贵食材,甚至还专门做了一个全鲍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