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de简介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更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途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部分河段依旧具有通航功能。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背负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生产很发达。在兖州、济宁、枣庄、滕州市、丰县、沛县、徐州、邳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连接上海、南京、徐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工业城市。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有济宁、徐州、邳州、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等。济宁段(山东济宁—江苏徐州蔺家坝),全长约130多千米,济宁段主航道将由六级航道标准提高到三级标准,底宽由目前的16米拓宽到50米,水深达到3米。届时,千吨级船舶可由长江直达济宁,年通过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抵得上新建一条“京沪铁路”。
京杭大运河景色(40张)
江苏境内的京杭大运河,全长628千米。对苏北、苏南运河进行了整治扩建。扩建了京杭运河上的谏壁、解台两座二线船闸和淮阴、淮安、宿迁三座三线船闸,消除了京杭运河江苏段的“瓶颈”制约,实现了京杭运河苏南、苏北全线畅通,为江苏及华东地区提供了一条南北水上快速交通大动脉。苏北运河(徐州蔺家坝—淮阴—扬州六圩口),全长404千米,纵跨徐州、邳州、宿迁、淮阴、扬州等11个县市,沟通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水系,是京杭运河上运输最繁忙的河段。基本建成二级航道,成为京杭运河上等级更高的航道,常年可行驶2000吨级的船舶。目前有苏、鲁、沪、浙、湘、豫等十多个省市的船舶航行其中,年货运量可达3亿多吨。徐州段更大通过量已达5500万吨船舶吨位,其中货物通过量达3500万吨。苏南运河(镇江谏壁—常州—南浔),全长224千米,贯穿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常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县市,沟通了长江、太湖水系,与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的省际河流相连。目前有苏、鲁、皖、沪、湘、鄂、川等13个省市的船舶在该段运河上航行。航道全部达到四级标准,可通航500吨级船队,目前,年货运量已超过1亿吨,超过江苏境内长江航道的运量,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3倍。航行船舶的密度超过了德国的莱茵河,是京杭运河上运量更大,密度更高的河段之一,刚建成的谏壁船闸日均船舶通过量已达10万吨以上。浙江段(南浔—杭州),全长120多千米,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一般以东线代表运河的位置,河道狭窄、弯曲,终年可通机动船舶。目前可通行300吨级的船舶。将京杭大运河拓伸至浙江省东部的宁波港,将为中国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乃至内河航运的繁荣带来契机。规划中的杭甬运河长240余千米。位于杭州湾南岸,纵贯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水系,全线按四至五级航道标准设计,年通过能力将达4000万吨。使其成为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南水北调的大动脉,还极大改善和推动了沿河的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确保农业的稳产高产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综合利用效益明显。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
别忘了给评个更佳答案。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简介
对于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出很多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其实,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 历史学 习越有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高三 网我为大家分享《京杭大运河的历史简介》,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部分历史知识。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将这五大水系联结起来。流经北京、河北、天建、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更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 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
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或运河。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今天,著名的水利专家郑连第先生将带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从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解读。
京杭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它像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
今天的大运河,基本是清乾隆年间最后一次疏浚的河道。自隋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大运河始终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不过到了民国时期,纵贯南北的津浦(从天津到南京的浦口)铁路通车之后,大运河就渐渐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下降成为区域性的交通网。不少河段出现淤塞,一到枯水季节即告断航,在某些时期,甚至造成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用煤告急。近年来,大运河又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中,大运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大运河重新整治的工程正在展开,清淤疏浚已初见成效。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之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洛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区至通县,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
(2)北运河:通县至天津市,通县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经东平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6)里运河:清江至扬州,入长江;
(7)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以上内容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京杭大运河的历史简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了解相关资料,为以后深入学习历史打下基础。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京杭运河是哪国的?开凿年代是多少?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
之一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二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隋朝时分为四段: (1)永济渠 (2)通济渠 (3)邗沟 (4)江南河
第三期运河:主要指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京杭大运河流传的民间故事,用二十字左右描述,至少三个。
1、八里庙村北原有大河神祠一座,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部,运河重镇张秋南4公里处。古时,处在被誉为“中华母亲河”——黄河的西岸,被誉为中国历史更大的人工河——京杭古运河的东岸。
相传嘉靖年间,一周姓四品官员押运漕船至运河沙湾段(八里庙处),放闸时落水溺死,被列封为“大王”,并在神祠中祭之,故当地人又称大河神祠为大王庙。
大河神祠原占地150余亩,涵盖运河两崖,全长60公里区域,大河神祠内原有道士100多人,无比繁华,八里庙陈氏一姓为世袭道主,村民陈德成祖父原为大河神祠道主。解放后道士解散,大河神祠也不复当年繁荣景象。
2、割股侍母碑,位于台前县夹河乡白铺村西,清康熙庚子 (1 7 2 0年)秋,由本村邻里三十二人,乡众二十人,共五十五人为表彰孝妇王氏而立。
白王氏,东平州茂王村(今属东平县)人,生卒年月不祥。十七岁嫁与白铺村白小冬,后由于连年水灾,生活日窘,迫使小冬远出谋生,家中只婆媳相依为命。白王氏为人忠厚老实,通礼义,孝公婆,善纺织,和邻里,性刚毅,以纺织勉强度日。
时婆婆突然患病卧床数月,王氏求医买药,温顺甚恭,幸其婆母病渐愈。断而向儿媳讨肉吃,王氏无钱买肉,无奈,持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为婆母食用,从而王氏割肉事母的美名传遍乡里,后乡众邻里,计五十余人为王氏立碑歌颂。
3、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南乐元村古镇就已经修筑了土城,到了清朝晚期也没有改建为砖城。土城有四个城门。东门名为“迎阳”,南门叫做“丰乐”,西门称为“带河”,唯独北门的名称最为大气,名为“望京”,直对着古镇码头的大渡口。
据说,北门上那“望京”二字大有来头,是出于慈禧太后的手笔。至今,在元村古镇还保存着这块城门上的石质匾额,题款时间是“同治元年上巳”,即1862年的农历三月三日。
北门为什么叫“望京门”,事情还得从咸丰年间说起。那时候,元村古镇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卫河商贸重镇了,盐场、煤行、粮栈、布庄、药店、杂货铺等各种行当齐全,在码头、古街、河岸星罗棋布,京津洋货、江西瓷器、苏杭锦缎、江南茶叶、南京团扇是满目琳琅,甚至赌馆、戏台、青楼也杂于其间,平添了几分别样的热闹。
古镇的繁华,助推了一些富商大贾带来如花美眷、家人媵儿,在沿河最秀美的好去处经商或闲居。当时青纱轿、花帘轿、辇车子,甚至南方的滑竿儿,不时在古镇街头巷陌出现,那阵势不顶半个府城,也顶大半拉县城。
民国时期还有“元村御河一拐弯儿,顶住南乐半个天儿”的老俗话。居住在卫河南岸和古镇街巷的商贾妻妾子女,以及随商船来古镇寻谋生计的客商女眷,忙中偷闲,也不断去渡口码头看看热闹,寻寻乐趣。
特别是到了春暖花开时节,卫河两岸梨花白,桃花红,绿柳拂水,野花拱堤,加上河水流金,棹橹欸乃,果是一番如画美景,富商大贾们的美眷及公子姐儿更是尽情地踏春玩耍。尤其是来自京津地方的人儿,欣赏着卫河两岸的景色,遥望北方天际,难免思念故乡,生出些许浓浓乡愁来。
元村一带自古就有“三月三,回娘家”的习俗,此时正值上巳节日,多情男女喜欢在卫河水边小沽斗草,思乡之情尤为深切,或者想起大诗人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愈是唤觉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结,窈窕淑女少不了“泪湿鲛绡透,铅华露浸痕”。
于是,她(他)们便相携登高,遥望京津,大多集中在北门之上,翘首北望,呼唤京都津门的亲人。
相传,有大本领的“好事者”把此事传到了京城,传入了宫闱。恰巧赶上同治皇帝初登大位,他的生身母慈禧皇太后高兴,听到贴身太监传禀如此动情故事,便提笔写了“望京”两个大字,地方镌刻成石匾,镶嵌在古镇的北门正中,成了一段佳话。
然而,传说归传说,“望京”二字是不是慈禧老佛爷所题,已难考证,美丽的传说确也动人,随着卫河古镇的繁华一直闪烁在人们的记忆里,传承中。
大运河畔之瑰丽风景杭州运河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