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出自于哪儿?
守株待兔:解释: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出处:
先秦·韩非的《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课程出自哪里?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守株待兔的原文和翻译
一、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二、翻译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成为宋国人的笑柄。现在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三、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的作者他是什么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政论家?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的《韩非子·五蠹》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1]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基础。其文学功底之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守株待兔井底之蛙杯弓蛇影是不是都是中国古代寓言?
是。守株待兔井底之蛙杯弓蛇守株待兔,井底之蛙,杯弓蛇影都是中国古代寓言。有兴趣的话可以买这本书看一下。《中国古代寓言》守株待兔文言文中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守株待兔文言文中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违反了客观规律,所以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