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谋士的排名是怎样的?有何依据呢?三国期间谋士排名

bk2898 82 0

三国中谋士的排名是怎样的?有何依据呢?

乱世出谋士,三国时期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谋士,这些谋士或出奇策,或建奇功,各自都展现了自己的光亮点。以前因为演义的传播,诸葛亮几乎是三国之一谋士或谋臣,但是今天我们抛开《三国演义》等演义虚构,主要根据《三国志》等史载来盘点一下三国正史中记载的24位杰出谋士,并粗做排行。在正史中,卧龙诸葛亮终于走下神坛,而此人则登上三国谋士神坛,并且他是三国众多谋士中笑到最后的一位。

因为人数众多,将24位谋士以功劳计算,粗分三个大类:

三国期间谋士排名

三国谋士排行
  1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术,当之无愧的NO1。
  2 司马懿:和诸葛亮抗横多年,又智夺大权,为西晋建立和统一三国开创了基业。
  3.贾诩:就谋士地位来说,可为之一。
  4.郭嘉:曹操最器重和痛惜的谋士,极其多智。
  5.庞统:老诸和其并称 卧龙 凤雏,自然不俗。
  6.陆逊:可谓东吴之一高人,吕蒙死后中流砥柱。
  7.徐庶:诸葛亮的朋友,可惜为陈昱所算,屈事曹操,不得其志。
  8. 程昱:此人虽然名气不大,可智略不低,于赤壁一战时就曾看破黄盖之诈降计策。
  9. 荀彧:曹操重要谋士,多智,有王佐之才。
  10.周瑜:东吴名将,多智谋。
  11. 姜维:诸葛亮的接班人,为人独断,在军中朝里无至交好友,故而领军于邓艾作战时独木难支。
  12.邓艾:姜的有力对手,可叹功成身死。
  13.田丰:袁绍手下之一谋士,然不为袁重用。
  14.鲁肃:大智若愚,周瑜之后东吴砥柱。
  15.荀攸:曹操的重要谋士。
  16.钟会:其父为曹操时代长安令钟繇,和邓并为北方的才俊,贪于权势。
  17.马良:有才智,能吏。
  18.诸葛恪:可谓神童,然聪明显于外,被灭全家。
  19.杨修:机智,但耍小聪明,由于参与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终为曹操所记恨,终被曹操借机杀死。
  20.陈宫:多谋之士,然未得明主。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三国时期 曹营四大谋士:荀彧、郭嘉、贾诩、司马懿 四大人物 综合实力排名???

不是单方面 是指各方面的全面对比??
历史详细资料 整体个人能力排行榜1~4 说明 谢谢
荀彧和司马懿属于一个档次,郭嘉和贾诩属于一个档次。依次为:荀彧 司马懿 郭嘉 贾诩
先说郭嘉。这个人有点特别。
为什么粉丝如云的郭大神只能排在第三?原因很简单,郭嘉既不是济世救民的政治家,也不是战功卓著的军事家,战略上依附于荀彧,战术上依附于荀攸。荀攸献策十二条,条条有良谋。画策斩颜良于白马,和曹操唱双簧没文丑,官渡不疑张郃归从,徐淮掘泗汲之下邳等等,当为曹操谋主。论献计,如董昭者、刘晔者、满宠者、蒋济者、程昱者,都有职业生涯的代表作。董昭劝驾于许昌,刘晔引吴军于荆州,满宠数败孙权于徐淮,蒋济一句话破孙权数万大军等等。其上任何一人均可叫板郭大神,陈寿把郭嘉排在魏十四合情合理。
有人要闹别扭。不服气。郭嘉可是算死孙策。那就错了。分明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有人又不服气。唯有郭嘉支持魏武北伐,殊不知魏武在辽东九死一生,杀马为食,穿越大水横流之地。
司马懿同志。司马懿同志是三国时期优秀的军事家之一,这一点没有异议。日行百五十里,八日克平孟达,可谓兵贵神速;万里长征,围魏救赵直捣襄平,公孙渊授首,可谓敢于用谋;去世的当年还平定了王凌的反叛,为自己的军事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贾诩同志。我一直不把他当做自己人,自己人是多数人,自己人是曹魏人。在那个战马萧萧的年代,处于自保,小心谨慎本没有大错。但贾诩引李傕郭汜之流大闹京师,三年间关中一带一片凋零。官渡前夕,贾诩又以自己的利益为首选向曹操投降。他就是一个游走于官场的人精。

荀彧者,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末大族的杰出代表,品清高贵的一代名臣,三国志和后汉书先后为其立传。曹操出身宦者,不为士族阶层所容。《世说新语·方正篇》载:“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而荀彧作为士族和汉官代表,他的加入逐渐改变了曹操政权的性质。荀彧在曹魏短短的二十多年间,辅佐魏武平定兖、豫,稳定河南;进而劝奉汉帝,招揽大姓名士,并倡行儒术以淡化刑名之治。从当时情况看,其所进之“深根固本”、屯田拓荒、曹袁对决四胜四败论等计谋皆切合实际,不愧为一流的战略家。曹操之由弱变强,统一北方,有赖于荀彧辅助之处甚多。荀彧为官期间向朝廷举荐了大量的人才,有记载的包括:荀攸 锺繇 郭嘉 陈群 杜袭 司马懿 戏志才 郗虑 华歆 王朗 荀悦 杜袭 辛毗 赵俨 杜畿等等。

荀彧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为中国北方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若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贡献,曹魏除了曹老爷子本人以外,无人出其右。后来官至司空,创立九品中正制并长期战斗在经济建设之一线的杰出政治家陈群似乎有点荀彧的样子。

三国十大谋士(真正历史上的)

一场战争的好坏除了指挥者的指挥外,谋士的出谋划策在战争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诸候的成功与不成功关键就在领导者对谋士的运用。三国中谋士众多,从而使长达百年的战争显得更加波澜壮阔,从而使我们在血雨腥风中看到了智慧的光辉。曾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有关三国大谋士的排名:孔明、司马懿、周瑜、陈登、贾诩、郭嘉、田丰、杨修、徐庶、陆逊。对这个排名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一个谋士的智谋高低应该看他在一场战争的作用、看他一段历史中所起的作用,看他对这个国家(诸候)所起得的作用。
   综合这些原因,大漠硬性给三国的谋士排下名次(所谓硬性是说,有许多谋士并没有真正的相对,象郭嘉。他死的时候孔明还未出山)。
   排名如下:1、孔明 2、鲁肃 3、荀彧 4、庞统 5、郭嘉 6、贾诩 7、田丰 8、周瑜 9、陆逊  10、司马懿 
  
  1、孔明:未茅芦而三分天下。他献出了“隆中策”,使刘备由逆转顺,由弱走向强,智取荆、益二洲,三分天下已成,称帝于西蜀。
    他的缺点: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善于培养武将至使“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将军”的惨痛局面。破坏吴蜀联盟也是他所造成的。能保其主却不不能说服其主,致使刘备死白帝城,连他自己也说:假如法正还活着,就能够劝阻刘备征吴。凡是都由自己去做,使自己的生命过早的结束。刘备死后,他连连争战使蜀国国库空虚,经济严重下降。
  2、鲁肃:三国时期杰出的战略家。胸怀大局、胸怀坦荡、以大事为重,是大智若愚之人。他提出的:“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黄祖,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守之”“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计策,被孙权立为国策。使东吴与魏、蜀成鼎足之势。可以说没有鲁肃就没有东吴。  
  3、荀彧:有“王佐之才”,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曹统一北方他的功劳更大。他善于审时度势。他向曹操提出的“先固本”之策略。使曹操站稳山东。使曹操建立了三国中更大的魏国。
  4、庞统:才智与孔明在伯仲之间。益州同荆州的同为战略要地。庞统根据当时的形式劝说刘备取益洲,虽然刘有取之之意。却因找不到名正言顺的理由而犹豫,也正是庞统用“权 变”之理(汤武的“兼明攻昧”、“逆取顺守”)代他解决了心病,使刘下定了决心。他一手策划了益州之计,使刘备取得了益州。只可惜在益州他中流矢而死。最后事实也证明他的英明。蜀国能生存长达半个世纪,正是益洲作为根据地的。而取得益洲庞统的功劳也是更大的。
  5、郭嘉:谋略奇深。是曹最为推崇的谋士之一。他对北方的统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曹曾想将后事托负与他,可见他的智谋。在曹讨伐乌恒的战斗中,他献计让曹按兵不动,结果公孙与二袁自相残杀,使曹不战而胜。从而使曹统一了北方。可惜他死得太早,曹曹在赤壁失败后,哭郭嘉,一是对他怀念,二是对其他谋士的批评,三是感叹郭死的太早,不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可见郭嘉的作用了。
  6、贾诩:
    贾翊字文和。少有其才,为世人所称道。先从李榷等人,后投曹操,常出奇谋,对魏的建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董卓被杀,李榷等人要逃跑时,他劝李榷等人“如跑一亭长能缚君”“聚人马为董卓报仇可胜”“即不胜走亦不迟”结果李等进入长安。李等进京后,烧杀抢掠,贾认为不可同谋,又投张绣。在张与曹的战争中又是贾出奇计使张获胜。投奔操后,他多次为操出谋化策,为曹的胜利,起了作用。尤其是在官渡之战中他起的作用更大。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曹获胜同他是分不开的。他根据不同形势、不同处境及敌我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最终让曹获得胜利。
    他对曹氏集团的更大贡献是,使曹丕登上帝位。起先操特别喜欢曹植,有传位之意在,而植的一些文人气质令他犹豫不决。贾看出了当时的情况,他觉得拥护丕比拥护植好,便多次出谋,让丕在操的面前表现自己;又利用植的文人特点出计,使植在操的心中位置逐渐缩小,使操逐渐喜欢丕。这时,操还是犹豫不决,问贾。贾说:“君忘袁绍二子乎”。操一听便知贾之意,将位置传给了丕。后,也正是因贾的这句话,操手下的另一句聪明之士、植的主要拥护者之一杨修, *** 借“鸡肋”之事而除之,为丕的登基扫清了障碍,使曹氏集团得到了稳定,没有出现象袁绍死后,袁氏集团的结局。可见,对魏的建立,贾所起的作用之大。
  7、田丰:
   字元皓、权略多才、料事如神。他的谋略不亚于张良、陈平。只可惜袁绍不听他的计策,而导致失败。他能料胜败,官渡之战未开战时,他就料到袁必败。可见他的战略与智谋。曹在听说:田丰未随而来,竟然大悦:绍必败。可见田丰的智谋。他能料生死,袁胜或许可以放他,袁败必杀他。可见,他是知人的。
  8、周瑜:
   他应该属于统帅级的人物。此时卓越的军事家。风流儒雅、赤壁之战,指挥若定,火烧曹军。为吴奠下鼎足之基。
  9、陆逊:
     有独特的战略眼光,又有政治头脑,出入将相都显示出超人的才智。关羽万人敌,威震华夏,却在他与吕蒙合计下丢了脑袋。刘备一代枭雄,在夷陵也成了他的败军之将,最后死于白帝城。他使蜀国从颠峰上直落而下,实现了吴“竟长江所极而有之”的有利局面,使东吴立于江东。
  10、司马懿:
   是大谋者能大忍,而大忍始能大谋的人。说他是谋士不如说他是一代开国之君。由于他曾事曹家四代,为曹家出力,且曹有危急之时,又挺身而出,使曹家转危为安,就也列进谋士之列。他有智谋,其智不在孔明之下。三国一书有关司马与孔明的斗智写得非常精彩,这里就不列举了。

为什么诸葛亮被评三国之一谋士?从未替刘备打下一块地盘,主政蜀国十余年,也未把地盘扩大。

要是司马懿为了自保,每次都不尽力把诸葛亮干掉。我想蜀国早就灭了。更不会识人,用人。何以言智?
诸葛亮是政治家,但不是一个优秀的谋士;他的“大红大紫”跟后世的宣传有很大关系。

从宋朝开始,而曹操的脸开始越来越“白”,越变越丑,而且是越变越单薄。不但虚假,而且扁平。相对地,诸葛亮的形象开始越来越高大、完美,从“忠臣”变成“智圣”,不断有人给他“增光添彩”。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等,便都是虚构的。

1、诸葛亮是伟大的政治家,不是伟大的谋略家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家,但却不是一个优秀的谋士。用古人的话说,他是“萧何、曹参”(政治家),不是“张良、陈平”(谋士)。我们印象中的诸葛亮,其实是被罗贯中“篡改”过的。

关于诸葛亮的才能其实原本是有定论的。没有什么必要来争议,陈寿说得很清楚,诸葛亮的特点,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优于他的军事才能。军事才能当中,治军又优于用兵。所以,让他治国,绝对一流;让他治军,也没有问题。但要说设奇谋、出奇兵,那就不是他的强项了(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这原本是实事求是评价,然而后世却徒起纠纷。反对派的依据,主要是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司马懿在巡视诸葛亮军营时,曾经佩服地说一句“天下奇才也”的话。其实,司马懿赞叹的,正是诸葛亮的治军之才。

对于他的用兵,司马懿则另有评价。这个评价记载在《晋书•宣帝纪》中,原文是“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诸葛亮这个人,志向很大却不识机微,谋划很多却缺少决断,喜欢用兵却不知权变,简直就等于说他志大才疏,不是打仗的料。所以司马懿说,别看诸葛亮人多势众来势汹汹,消灭他却是指日可待(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即使在三国同时代的谋臣中,诸葛亮也不是更优秀的,郭嘉、贾诩、沮授、田丰等人,智谋皆不在其下。其中,尤以贾诩为甚,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贾诩这个我们观众朋友可能不太熟悉的人物,有可能是三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他聪明在什么地方呢?洞悉人性,洞察人心,他总是能把他要打交道的人的心思摸得清清楚楚……”说到谋略,说到神机妙算,贾诩之高明老辣,实在孔明之上也。

诸葛亮的伟大,更多的在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道德情操,“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这是千古无双的。像康熙皇帝说的“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2、诸葛亮为什么大红大紫?

这个是楼主问的主要问题。诸葛亮既然不是伟大谋略家,为什么“被评三国之一谋士”?或者说,诸葛亮为什么在死后大放异彩?

这个是三国在流传中,统治者、读书人、老百姓出于不同目的进行的“篡改”。“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可以说,“三国”已在历史和演义中走样变形。

这里我们重点说“诸葛升坛”。

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更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之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更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像不像?太像了!

相像,但又相反。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朝野上下,需要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又都一眼就选中了诸葛亮。

——皇帝老儿喜欢,因为他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群众喜欢,因为他廉洁,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知识分子喜欢,则因为他待遇太好。宋朝科举制度已非常成熟,所有的读书人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但这个“官”能不能做,能够做成啥样,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做官以后,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体面、独立性,就更是玄乎。唯独诸葛亮,好像都做到了。所以,宋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像诸葛亮一样,自己端个架子在家里坐着,皇帝来请,还请三回。请出来之后,言必信,计必行。这实在是太让人向往了!

社会各阶层,都把他当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统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读书人需要样板。 *** 三个梦,朝野上下一条心,就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