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的出处及含义?宁静致远的真正含义?

bk2898 75 0

宁静致远的出处及含义?

宁静致远是一个成语,读音为níng jìng zhì yuǎn,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宁静致远的真正含义?

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心无旁骛谓之专,宁静致远多看穿世事常思全完满,士农工商路更宽

这句话的意思是心无旁骛,专注一事;宁静致远,深思熟虑;士农工商,道路宽广。
“心无旁骛谓之专,宁静致远多看穿世事常思全完满,士农工商路更宽”这句话具体含义是指心中没有其他的杂念和顾虑,专注于一处,叫做专一。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深入思考和洞察世事,才能看得更远;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广泛和深入,道路也会变得更加宽广。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宁静致远、海纳百川”各是什么意思?

1,上善若水

意思是:更高的善像水那样。

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解释: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2,厚德载物

意思是:指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又或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出自——西周姬昌《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解释:指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承载万物。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和生长万物。

宁静而致远上句是不是淡泊以明志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经常在别人家的客厅里看见“宁静致远”的中堂,也没有深究宁静致远到底是什么含义,只是感觉是 不要烦躁、心胸开阔 的意思。昨日和朋友谈起这个,回来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这一篇《戒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

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有天才而没有学问修养,我们在孔子思想里也说过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论点,和“才须学也”的道理是一样的。“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的,“非静无以成学”。连贯的层次,连续性的对仗句子。“慆慢则不能研精”,“慆慢”也就是 “骄傲”的这个“骄”字。讲到这个“骄”字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使用为骄傲。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有周公的成就,假使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

看诸葛亮的《戒子篇》,同他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这道理用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说的“俭”。但是文学的修养,只是一种附庸,这是作学问要特别注意的。

现在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烦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
满意请采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