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姓爱新觉罗的有多少?爱新觉罗这个姓现在改成什么了?

bk2898 84 0

现在姓爱新觉罗的有多少?

30—40万人

爱新觉罗一般都是清朝皇室姓氏,随着清朝皇室的衰败后人基本上已经改了姓氏,后来的皇室众人大多已经改姓氏为金,也有赵、罗、艾姜等姓氏,但现在仍旧有少部分人姓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这个姓现在改成什么了?

   三百年关外漂流苦,爱新觉罗是赵姓
其实爱新觉罗的本姓应该是‘赵’。是被掳宋宗室的后代!‘爱新’在汉语里是‘金’是民族或国家的姓,是为了政治后加上的。‘觉罗’才是家族的本来姓氏。在满语中‘觉罗’就是赵的意思。   
  
据调查,东北地区和河北的满族同胞老姓‘觉罗’的没有一家改姓金,全部都改姓‘赵’。而且老话里传说是宋朝皇族之后。满清皇族改姓‘爱新’完全是为了统治女真人的需要。  
 
  
2、满族话觉罗的确就是赵,满人卷舌。  
他们老辈人都有这传说:金亡后,赵宋宗室后裔聚集成一族。  
有学者调查过。名字我忘了。  
  
3、据传“金”(爱新)是在努尔哈赤这一代或上一代才加上的,主要是为了号召女真人反明的战斗情绪。而且“赵”(觉罗)这个姓汉味太浓,必须改。   
  
事实上只有努尔哈赤这一赵姓分枝才加上了金,其他赵姓没加,很明显是政治目的。因为女真人不会容忍俘虏的后代统治自己。而已经彻底女真化的努尔哈赤心理上对赵姓也可能有自卑情绪。  
据老人讲:满人的姓前头一般都加个外号,就象 *** 的剪刀张,豆腐李一样,用来说明身份地位。   
  
而爱新觉罗的本来全称是“依耳根觉罗”。‘依耳根的意思是“贱民”和“穷鬼”的意思。没人喜欢用这姓,这是金朝皇帝为了嘲笑羞辱赵姓宗室强行给他们加上的!这姓一直叫了几百年,直到努尔哈赤当政,觉得大家老是穷鬼穷鬼的叫太没面子,于是就改成了爱新(金)。单只允许他自己这一脉改金,其他赵姓支脉也有改的,一般都根据自己所在的旗改成红觉罗,蓝觉罗等等。  
只有那老人家那一脉不肯忘本,仍然用依耳根觉罗,以表示不忘祖先所受的苦难!  

  从历史上看,我认为顺,康二帝是有可能还知道这故事的,  
比如说,二帝都曾下令将大批的旗人和汉军旗人改姓赵,他们为何对赵情有独钟让我很难理解。要知道 *** 帝姓多了,比如朱,李等等。  \
  
伊尔根觉罗一族,很早就改姓赵了,至于什么原因,我不太清楚,记得当时问过,现在记不清了。爱新觉罗改姓赵,最早始于何时,不太清楚,但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很盛行。当时许多皇家子弟都以赵老几自称,以效仿宋朝的赵氏王朝来显示在中原的正统性。乾隆皇帝为此还下过诏书,予以制止,但并未止住。这种风气也传到了民间,把老姓改为赵姓的人日渐增多。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满族人入主中原时间长久以后,许多人已经被汉化。因此,也给自己改为汉姓。赵姓为百家姓之首,最容易让人想到,所以,许多人选择了它。原因之三是,在辛亥革命以后,许多满族人受到排挤,甚至生存都受到威胁,被迫给为汉姓。在匆忙之间,许多人根据自己老姓的谐音,起了汉姓,还有很多人,来不及选择,就把百家姓之一个赵姓作为了自己的汉姓。这样,赵姓就成了满族人改得最多的汉姓。因此,要想查找赵姓的老姓,实在是很不容易。   
另外,台湾有一个著名学者,在他的一本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著作中,还发表了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满族的爱新觉罗实际上是由两个姓氏组成,一个是金(爱新),一个是赵(觉罗)。   
或许是反过来,时间长了我记不清了,有时间可以再查一下。我记得,这好像与南宋和金国时期的历史有关。南宋和金国被蒙古大军灭亡以后,女真人成了亡国奴,他们被迫隐姓埋名,一部分回到了东北故土,一部分留了在中原。其中一部分人,就以金和赵的组合译音做了自己的姓氏,这就是爱新觉罗。由于时间长了,这个关于姓氏的成因我可能叙述得不准确,但爱新觉罗是由金和赵两个姓氏组成的这个观点,我记得非常清楚。  
  
  
  “爱新”(阿什),女真语意为“金”;觉罗”,是“徽宗语”“赵”字的反切还原。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徽钦二帝北狩时,宋宗室除康王外,举族三千多人皆同俘,从亡东北,迁于松花江畔的五国头城,即今牡丹江入松花江口的伊兰县地。当时女真人中多通晓汉语汉文,从亡的 *** 乃创造了“徽宗语”,或谓由徽宗所创造,将单音的汉字拆开为复音的语言,谈故国情思时用之,以避免女真人的窃听。直到民国十几年时,丹东、凤城一带尚流行。  
  
徽钦二帝及其从亡的宗室大臣等后裔,基本上都转化为赫哲族(黑斤~徽钦族),也有的融合于斡朵怜、胡里改两万户部落中,南迁辗转落脚地方(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后称董鄂部。但他们都以“觉罗”~赵为姓。又因其为中原贵姓,故女真人中也有随之姓觉罗~赵者。后又因诸觉罗氏的居地或处境不同,乃演化为: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格伦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扈伦(呼伦)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等。诸觉罗的前两(三)个字是地名或身份,后两个字是姓,即嘎山与哈拉。这些觉罗~赵姓都是在“爱新觉罗”之前就有的。  
  
  努尔哈赤取“爱新.觉罗”为氏的用意是:既要继承女真人创立的大金朝的光辉事业,更要如“赵官家” 的君临中华。其整个姓名都表示他的雄心壮志。  
  爱新’在汉语里是‘金’是民族或国家的姓,是为了政治后加上的。‘觉罗’才是家族的本来姓氏。在满语中‘觉罗’就是赵的意思。  
据调查,东北地区和河北的满族同胞老姓‘觉罗’的没有一家改姓金,全部都改姓‘赵’。而且老话里传说是宋朝皇族之后。满清皇族改姓‘爱新’完全是为了统治女真人的需要。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清朝时有许多满族的姓氏很特别。如:爱新觉罗、钮钴禄等,还有那些,通通说出来,现在还有这些姓氏吗?

“满族姓氏繁多,据《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有六百四十六姓,又记谱外三十三姓’”。满族的姓氏来源或以部落为姓,如叶赫部落称叶赫那拉氏(又为“那拉氏”);或取自山川、河流、某地域的名称,如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叫“宁古塔氏”、乌苏里江边的叫“乌苏里氏”;使用女真旧姓,如 “粘”姓满族、又如“完颜氏”、“瓜尔佳氏”、“钮钴禄氏”、“那木都鲁氏”、“舒穆禄氏”等;还有赐姓和冠汉姓者,如明朝汉族对投降或被俘的女真或满洲人赐姓:“麻子帖林儿”改“王麒”、“阿哈出”改“李善诚”。其实满族先人女真进入中原后,早就既使用本民族姓氏也使用汉族姓氏,在《金史》附录的《金国语解》里,载有女真与汉族姓氏的对应关系:“完颜,汉姓曰王。乌古论曰商。徒单曰杜。女奚曰郎。兀沿曰朱。蒲察曰李。颜盏曰张。温迪罕曰温。石抹曰萧。奥屯曰曹。孛术鲁曰鲁。移刺曰刘。斛勒曰石。纳喇曰康。夹谷曰仝。裴满曰麻。尼忙古曰鱼。斛准曰赵。阿典曰雷。阿里侃曰何。温敦曰空。吾鲁曰惠。抹颜曰孟。都烈曰强。散答曰骆。呵不哈曰田。乌林答曰蔡。卜散曰林。书虎曰董。古里甲曰汪……”;还有一些随名字为姓者。但是以满族三大姓为最多.

辽宁省馆藏部分满族家谱真本
编辑本段历史考证
  据考查与有关资料相补证,满族八大姓有: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祜禄氏。冠以汉字姓为:完颜,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编辑本段主要氏族
  宣统二年(1910)春二月重编的《承德县志》记载,沈阳满族主要氏族有:
皇族
  旧居宗室觉罗,姓爱新觉罗氏,国初留守陪都分左右翼八旗。
  新居宗室觉罗,由此系移居于省城东二里许宗室营,亦分隶于左右翼八旗。
满洲氏族
  齐佳氏:
  宗族又作奇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初仅两户。世居叶赫,齐家营等地,以地为姓.后改汉字姓齐,亦有祁. 齐佳氏是满族中特别显贵的家族,人口不多 著名人物有:布色赫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叶赫,崇德三年征明,赐号巴图鲁,授骑都尉。入关击李自成,晋世职一等轻车都尉。一等轻车都尉布三台.
  佟佳氏:
  辽东巨族也。国初有佟养性、佟养正居佟佳地,因以为氏,后迁抚顺。留盛京驻防者至今传十一世。
  乌喇瓜尔佳氏:
  居乌喇国,因以为姓。国初,胡尔哈器之妻与孝慈高皇后为姊妹,为国威。胡尔哈器之孙锡特库,雍正三年袭六品官,传十五世,今居东营房。
  马佳氏:
  世居嘉里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国初,赫东额率满洲五十户来归,隶满洲镶黄旗,累著战功,授一等男。库噶哈亦以战功授男爵。及入关定鼎以战伤时作留奉休息。至十二世升寅,乾隆已酉拔贡,授七品小京官。嘉庆庚申历官至工部尚书兼正黄、镶兰满洲都统。至今传十六世。
  赫舍里氏:
  世居都英额地方。国初;硕色来归,隶满洲正黄旗。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满、汉、蒙古文,由头等待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
  喜他拉氏:
  世居喜他拉地方,因地为氏。国初,隶正白旗满洲,世为福陵章京品级。至今传十七世。
  富察氏:
  因地为氏。居长白山。隶属正白旗满洲,至今传十四世。
  叶赫纳拉氏:
  因地为氏。世守昭陵,至今传十余世。
  乌拉那拉氏:
  因国为氏。世守昭陵。至今传十余世。
  哈达纳拉氏:  
 因地为氏、世居哈达,至今传十三世。
  钮祜禄氏:
  居长白山者尤著,后并散居于英额地方。世祖入关,多随从。留奉天驻防者,隶满洲镶黄旗。其族甚繁,至今传十余世。
  伊尔根觉罗氏:
  氏族甚繁,居处之地不一。其居叶赫地方者,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传十余世。
  梅勒氏:
  世居叶赫地方。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传十余世。
  完颜氏:
  世居完颜地方,因以为氏。今传余世。觉罗察氏:先世有牙赖者,至今传十一世。 http://baike.baidu.com/view/359960.htm

大清王朝除了皇族“爱新觉罗”外,最显赫的姓氏是哪一支?

清朝除了“爱新觉罗”外,最显赫的姓氏是哪一支?

在大清王朝,有八个宗族最为显赫,他们分别是:瓜尔佳氏、佟佳氏、赫舍里氏、索绰罗氏、马佳氏、富察氏、叶赫那拉氏和钮祜禄氏。在当时,除了皇族爱新觉罗家族,清朝的权力大部分都掌握在这八个家族手中了。所以要从这几个家族中选出一个最显赫的,应该是选不出来的,他们每个家族都势均力敌,相互依赖相互制衡。

爱新觉罗韫欢,爱新觉罗韫欢的孩子

爱新觉罗·韫欢 的真迹

韫欢是一名普通园丁,有是有着皇族血统的特殊的人物。

作为最后一位皇族成员,她的手迹是有很好的收藏价值的,好好保存吧。

清皇族为什么姓爱新觉罗?

现在,单从姓名来看,满族人一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在清朝的时候,满人和 *** 的姓氏习惯却迥然不同。无论彼此称呼,还是公私文牍,满人照例称名而不举姓。

称名而不举姓,是满族的一个古 *** 俗, *** 不明底细,便产生了误解,以为满人祖、父、子、孙不同姓,其实,满人各有姓氏,只是没有既称名又道姓的习惯而已。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一般都冠以汉字姓了。有的取原来多音节姓氏中之一字为姓,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如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瓜尔佳氏改姓关。也有将原有姓氏译意为汉字取为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巴颜,满语为富有之义),清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金,也属此类,因为“爱新”在满语中即是“黄金”。这样一来,满族的姓氏特征就基本消失了。不过满人改汉字姓并非如此简单,就拿清皇族来说吧,末代皇帝溥仪的七妹爱新觉罗。韫欢改成了金志坚,而溥仪的名字之上,却赫然冠以昔日辉煌的“国姓”爱新觉罗,仍然保留着满族人的古风。

说起爱新觉罗氏的由来,清人的解释是“受姓自天”。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据说,有一次天女佛库伦在长白山附近布尔湖里池洗浴时,吞食神鹊所衔的朱果,遂觉身重不能升天,不久,生下一男孩,长得体貌奇伟,落地便会讲话。他的母亲佛库伦对他说:“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名布库里雍舜。”(《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这个布库里雍舜就是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的始祖,清代那些被称为金枝玉叶、天潢贵胄的“黄带子”们都是他的后裔。然而,如果翻开明朝或朝鲜官私史书一看,却发现从努尔哈赤起,一直上溯到他的六世祖,即建州左卫的开山祖猛哥帖木儿,都不姓爱新觉罗,而是姓佟或童,甚至努尔哈赤本人遇到和明王朝、朝鲜有正式公文来往时,也自称姓佟。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正月初五日努尔哈赤写给朝鲜方面一件禀帖,开头便道:“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儿哈赤禀,为夷情事。”(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这时距努尔哈赤起兵已经过了十几年了,他仍然不说自己姓爱新觉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明朝时候,女真人中间素来就有冒姓 *** 姓氏的风气。佟姓是辽东望族著姓,努尔哈赤的先人借来用作本支姓氏,揆其本意,大概是想借此抬高自己在同族人中的地位。另外,这样做也便于和明朝中央 *** 以及朝鲜国打交道。当时在女真人中间,除豪酋之类的头面人物借佟、李、王、杨等汉姓外,一般部民通常也冠以汉姓。由此来看,努尔哈赤曾以佟为姓在当时并不是不可思议的怪事,问题在于既然是借汉姓,他本来姓什么呢?有些学者认为,努尔哈赤的先世本姓“觉罗”,觉罗是地名,在乌苏里江上游一带,那里曾是努尔哈赤先世聚居之处。女真人通常以居地为姓氏,于是乃以“觉罗”为姓。努尔哈赤对明朝宣战后,不便再冒姓佟,也没有与明朝文书来往的必要了,而“金”是前朝女真的国号,以金为姓不仅可以自显是帝王种族的后裔,也能借此号召女真族人继承发扬完颜金的遗业,于是在自己旧有的姓氏觉罗上,加上了一个金字,满语就读为“爱新觉罗”。照这一说法,清皇族姓金是后来出于政治需要而加上的,觉罗二字的涵义,就如张、王、李、赵一样,不过是姓氏的专称。在满族姓氏中,除国姓爱新觉罗外,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察喇觉罗等,他们与清皇族同姓而不同宗,由于支派疏远,所以统统归入了“民觉罗”,从这一点也足以证实上述看法。有些学者则认为,努尔哈赤姓“爱新”(“金”)渊源有自,据明初朝鲜官方修撰的《龙飞御天歌》的记载,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姓“夹温”,“爱新”二字有可能是“夹温”双声互转,“夹温”的合音则为“金”,照这样的解释,清皇族本姓“爱新”(“金”),“觉罗”不是姓的专称而是统称,当“姓氏”(满语“哈拉”)讲,爱新觉罗即“金姓”“金族”之义。时至今日,恐怕已经没有人还会相信清皇族“受姓自天”的神话了,但他们为什么以爱新觉罗为姓,以及与此相关的爱新觉罗究竟作何解释,却仍然是个悬案,不断引起人们深入探索的兴趣。

爱新觉罗·溥仪共有多少同胞

弟弟

爱新觉罗·溥杰(1907年—1994年),幼年为溥仪伴读,后伪满洲国宫廷侍卫长,娶日本人嵯峨浩为妻。1945年被苏军俘获,后移交给中方,关押于抚顺。1960年获特赦,在全国政协工作,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 爱新觉罗·溥倛(1915年—1918年),夭折。 爱新觉罗·溥任(1918年—2015年 ),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史研究专家,教育家。 妹妹 爱新觉罗·韫媖(1909年—1925年),郭布罗·润良之妻,婉容之嫂,死于急性阑尾炎。 爱新觉罗·韫龢(1911年—2001年)。 爱新觉罗·韫颖(1913年—1992年),郭布罗·润麒之妻,婉容之嫂,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爱新觉罗·韫娴(1914年—2003年)。 爱新觉罗·韫馨(1917年—1998年)。 爱新觉罗·韫娱(1919年—1982年)。 爱新觉罗·韫欢(1921年— 2004年),又名金志坚,教育家,丈夫乔宏志,北京第四中学原教导副主任。

爱新觉罗溥仪的妹妹

溥仪的妹妹是爱新觉罗·韫媖。

1913年,韫颖生于北京紫禁城。由于她是载沣的第三个女儿、溥仪的第三个妹妹,故紫禁城中人称“三格格”。 1924年11月,冯玉祥部驱逐溥仪出紫禁城,溥仪乃迁居天津张园,韫颖也来到天津。每天,她和溥仪及兄弟姐妹学日语,打网球。由于韫颖和溥仪同为瓜尔佳氏幼兰所生,故溥仪很喜欢韫颖。 19岁时,韫颖由溥仪指定婚事,同前清大臣荣源的二儿子、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订亲。 1931年,溥仪在日本军警的保护下潜赴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来,韫颖与润麒的婚礼遂在伪满洲国新京(今长春)举行。二人婚后不到1个月,溥仪派溥杰和润麒赴日本学军事,韫颖也随同前往。甫抵日本,韫颖便被日本皇室包围,不仅要其出任妇女会名誉会长,且裕仁天皇的弟媳特邀其来寓所教授中文。韫颖颇觉束缚,乃经常致信溥仪,溥仪将其来信装订成册。 1933,韫颖回新京探亲,此后坚决不肯回日本。润麒也自日本回到伪满洲国,在伪满洲国高等军事学校任中校教官。韫颖和润麒乃在新京长住。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七位姐妹的下落如何呢?

长女:爱新觉罗·韫媖(1909年—1925年), 嫁郭布罗·润良为妻,后得急性阑尾炎,当时家里人不信西医,结果耽误了病情,不幸去世,享年17岁。  

次女:爱新觉罗·韫和(1911年—2001年),    三女:爱新觉罗·韫颖(1913年—1992年), 四女:爱新觉罗·韫娴(1914年—2003年), 五女:爱新觉罗·韫馨(1917年—1998年),    六女:爱新觉罗·韫娱(1919年—1982年),    七女:爱新觉罗·韫欢(1921年— 2005年),当了老师,后来从北京市第227中学副教导主任岗位上退休,2005年病死。 别的就不清楚了,以上是在网上查的!其余的有渠道的话你自己查吧!

清朝灭亡,最后七位身份高雅的格格下场如何

大格格爱新觉罗韫媖,她的丈夫是溥仪老婆的哥哥,由于患上了急性阑尾炎,又不相信西方的手术,于是便不治身亡,年仅17岁。

二格格爱新觉罗韫和,她的丈夫是郑广元,爷爷是伪满洲国的总理。丈夫是位工程师,她自己在幼儿园当了一个管理员。 三格格爱新觉罗韫颖,她的丈夫是溥仪老婆的弟弟。不幸的是她的丈夫没多久就失踪了,而她也在一个小区物业聊此余生。 四格格爱新觉罗韫娴,她的丈夫是溥仪的同学,叫赵琪璠。赵琪璠曾在日本留学,还在溥仪身边办过事。婚后两人的生活过的还不错,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过上了普通的日子。 五格格爱新觉罗韫馨,她的丈夫是万嘉熙,满清重臣的儿子。由于去日本留过学,便做起了翻译的工作,而韫馨则是在一家饭店上班,两人也过上了普通人家的生活。 六格格爱新觉罗韫娱,她的丈夫是王爱兰,完颜家族的后人。两个人都是画家,所以两人也算是情投意合。 七格格爱新觉罗韫欢,她的丈夫是一位普通的老师,叫乔宏志。由于丈夫的影响,她也做起了教育方面的工作,收入比较稳定,生活也比较安逸。 爱新觉罗(329)孩子(22)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