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日上坟的讲究上几年 为什么说女儿上坟越来越穷?

bk2898 71 0

忌日上坟的讲究上几年 为什么说女儿上坟越来越穷?

人们如果要去上坟的话,肯定是会选择在一些传统的节日或者是祭日之中进行的。但是如果选择在忌日之中进行上坟的话,那么就要考虑到其中所存在的讲究,以及具体要持续几年。而且在选择上坟的过程之中,也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需要进行了解。

忌日上坟的讲究上三年
忌日上坟的讲究,一般和当地的风俗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在北方地区,忌日上坟过三个年头,也就是第四年就不过了。风俗解释说,表达孝心三年就够了,再继续过下去,会搅得老人地下不安生,所以忌日上坟按当地的规矩即可。一般人们都会认为表达孝心三年已经算是比较持久的了,去世的亲人不仅能够收到自己的孝心,同样也能够保佑尽孝的人未来的生活。
上坟扫墓更佳时间
祭拜已经去世的亲人是一种特殊的缅怀方式,但在民间,忌日上坟时间是有讲究的,太早或者太晚扫墓都会出现霉气过重的问题,上坟扫墓的更佳时间是早上7点到下午3点,这是阳气最足的时间,能镇压得住那些霉气,所以对于正在祭拜的人来讲,也不会被霉气所缠绕。对于被祭拜的人来讲,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缅怀。因此这个时间点肯定是最合理的一个时间。
女儿上坟越来越穷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都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就已经不是娘家的人了,所以通常在一些娘家人做重要选择或者是重大事情的时候,都不会让女儿参加的。而这种风俗文化慢慢的也就延续到了祭拜这种情况之中。所以人们理所当然的就认为如果让女儿来进行上坟的话,很有可能会让家中的运气变得更差,尤其是会让家中的财运变得更少。会让家庭变得越来越穷。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上坟为什么用女儿家的馒头

上坟一般都用上面点三个或五个红点的馒头,福字属福禄喜寿类,不应上坟用。
希望对你有帮助,请采纳下,谢谢。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有人说外嫁女不可以回乡祭祖,甚至不能拜祭父母,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在农村比较传统,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姑娘就属于外姓人,是不能够回到娘家来回乡祭祖的,甚至不能祭拜自己的父母。当然了,这都是过去的说法,现在时代在发展在前行,一些旧的传统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外嫁女也可以回乡祭祖。

最新观察:七夕传统为什么只有做女儿的一方向已故父母送冥纸呢?

  不是
  鬼节 四大鬼节:三月三、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 鬼节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清明节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 清明节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七月十四/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更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 鬼节,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而且,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意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中国围棋对奕中的“官子”的那个“官”。 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 *** 论”。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中国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许多宗教。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样讲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体,这使得宗教传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国道教传教的目的很明确,道教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传播道德伦理是“因材施教”的。对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经》的道理,对那些智慧不够或者没有多少时间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人,就采取编写故事去说明道理,“寓教于游乐”,就是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传教 *** 。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 中元节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之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更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清明节到了,为什么不让女儿女婿去扫墓?

我们这没有不让女儿女婿扫墓的说法,即使是没有儿子的,女儿女婿来扫墓也从来没人觉得有何不妥。如果女儿女婿不能扫墓,那老人葬礼女儿女婿也不必做“孝子”了,像一般客人观礼就行了!

问题问得有点荒唐,可笑!

从来没听说过不让女儿女婿去扫墓的。

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如果真有此一说,那么只有一个女儿的家庭,是不是从此就没人扫墓了?

没有这规定女儿,女婿不去扫墓!要么是当岳父母的不懂事,怕累着了女儿女婿!如果是我我就肯定带女儿女婿一起去!并告诉他们中国的这种文化值得传下去!我死后也希望你们有空时来看看我!

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听说有这个规矩,就是以男方为主,儿子媳妇必须要扫墓,而女儿女婿却不能去,因为会对儿子家里不利。

我父亲去世五年,家里两个儿子没有组织过一次统一的扫墓,我和两个妹妹都是各自去扫墓,尽自己的心。昨天小弟在家人群发出邀请,9、30分 *** 统一去扫墓。私聊才知道一是大弟从外地回来,二是母亲的生日一起过,故召集统一行动。虽然下着小雨,我们全家依然如约提前到达。

扫墓时各家都买了一些纸钱,上香磕头祭拜后,就开始给父亲烧钱纸。大妹叫女儿和安琪去烧钱,还没有烧几张纸,大弟媳在旁边说,女的烧纸钱没有用,老头收不到的。一边说一边拉过她的儿子过来烧纸钱,女儿气得不得了,这孙子和外孙还要有区别,连烧纸钱这种事也要分等级。

扫完墓,按以前在群里约好的就是回小弟家吃中午饭,并给母亲庆生。可是小弟叫住大家说了三句话:这次大哥回来,约大家陪大哥一起扫墓(女儿女婿是陪衬);明年各人自便,不再约(大家来不来怎么来都不管);小张你明年不用来了(直接点了大妹夫的名字),意思就是女婿不要来扫墓。大妹夫俩口子的脸都黑了,下山后说有事不肯去吃饭,我劝了半天才勉强去。

女婿不拜娘家坟,女儿可以拜娘家坟。除非娘家没有男丁。否则如果女婿拜娘家坟,对娘家男丁不利。旧时说法,愿意信就信,不信也不犯法。

中国老传统文化的“传宗接代”思想认为子嗣“捧香炉”敬先人,将女性说是“泼出去的水”不可捧香炉所以屏弃扫墓拜祭。各地风俗不同也有区别,随开放时长也逐步改变人的思维观念,旧俗会让新风替代而被新人渐忘。

这个问题有些奇葩,清明节谁不让女女婿去扫墓?

可以想象一下,除了奇葩的家庭,再就是不正常的家庭,可能这样,其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家庭会有这样的归定。

清明节就是祭祖的节日,祭祀自己的先人天经地义,谁也阻止不了。女儿怎么了?我祭拜自己的父母,犯着谁了?

家里儿子多,女儿可以不去扫墓,如果仅仅是两兄(弟)妹,则视情况而定。总之,女儿是可以去扫墓的。

虽然我国疆土辽阔,虽然有俗语说: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但题主所说的:清明节不让女儿女婿去扫墓的说法,老妪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我们中华民族,一年里有四大祭扫节日:A清明节,B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C农历十月一日的寒衣节,D除夕。

其中的清明节和寒衣节,是女儿女婿必须要去扫墓的,而且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前,娘家的兄弟必须要亊先清理好去墓地的小路,把坟上的野草杂树清理干净,并添加好坟土,然后再通知姐姐妹妹前来祭扫。如果平时相处很好的兄弟,还要在祭扫活动结束之后,把自己的姐姐妺妹和她的夫婿,迎接到家中或酒店里,相聚一堂,吃个中饭或晚饭的。

只是有一点必须注意,这里面有个先后顺序,女儿必须先去公婆及女婿的祖坟上扫墓,然后才能去娘家的墓地祭扫,与此相同的道理,女儿娘家的嫂子和兄弟媳妇,也要遵守以上这个规矩!

但是相对应于中秋节和春节的中元节和除夕,就不需要女儿女婿再来了,因为这是他们自家人团聚的日子,按照以前的封建礼教,女儿女婿属于外姓人,就无须再参加了!

老妪今天才看到这个问答题,已经属于亡羊 补牢,但是今后仍然还会有一年一度的清昍节的,也可以算是犹未晚矣。

没有这回事!

父母去逝了,女儿女婿除了清明去扫墓,还能做什么呢?

做女儿女婿的,特别是女儿,哪年的清明没有去娘家扫墓的时候,就是她因年迈身体行动不便的时候,也就离别人给她扫墓不远了。

小时候,每年的清明时分,家里总要来两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她们是父亲的堂姐,我的姑姑,因为解放初期父亲的叔叔举家迁往了九江,期间各自生活,很少联系,一直到那年两位姑姑和姑父来家里给爷爷奶奶,大爷大奶奶扫墓(我的记忆),我才知道我九江还有大爹和大姑细姑。

大姑细姑的头发越来越白了,后来就渐渐的没有再来了,再后来就一直没有了大爹大姑一家的消息。

今天是清明节,表哥给二舅安碑,三位表姐和表姐夫都去了,一起的还有大舅和小舅的儿子,还有几个舅舅(舅舅的堂兄弟),刹事热闹!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被姨表哥搀扶的姨和我牵着手的母亲,虽然姨爹和我父亲早已经不在了,可是年迈的母亲和姨却坚持要来。

记得小时候的清明节,父亲和母亲每年都带着我一起给外公外婆扫墓,而且母亲有时悲从中来,扒在外公的坟头泣不成声。后来大点我就没去了,每年都是父亲陪着母亲一起去给外公外婆还有舅舅扫的墓。

上一次和母亲一起去外公外婆家扫墓是三年前,二外公和细外公安碑,那是外公家里最热闹的一次了,除了舅舅老表们,最关键的还是母亲姐妹七个,齐聚一堂,一起的还有几个姨爹,除了清明安碑祭祀,怕是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能够把家族的女儿女婿们都聚集的这么齐的了。

清明扫墓,不只是儿子孙子的事,更是女儿女婿永远的牵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