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交通大学是几本?
中国军事交通大学全称是中国人民 ***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是军事一本院校。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是面向全军和武警部队培养军事交通运输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下设院本部(天津市)、镇江校区(江苏镇江)、汽车士官学校(安徽蚌埠)和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天津市)。
主要承担军交运输、国防交通、车辆船艇和军事物流四大领域的指挥、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任务,为我军运输投送和船艇部队培养初级指挥军官,为战略投送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提供人才、知识、技术和决策支持服务。
2017年5月30日,根据军队招生工作计划,经军委机关招生主管部门授权,“黄埔一号v军校资讯”联合多家网络平台发布“2017年军队院校招生单位名录”,其中包括中国人民 ***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中国历史各朝代的军事特色 越详细越好,允许粘贴
军事资料各朝代兵制(很全了)夏商西周兵制
夏朝是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国家及其军队从此产生,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军事制度也随之出现。经商至西周,奴隶社会的军事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夏朝的军事制度这一时期史料缺乏。据《尚书□甘誓》记载,夏王控制军队,其下有“六事之人”,可能表明夏王辖有分工不同的人员。这时已有战车,车上的成员区分为左、右、御。对作战人员还有奖惩规定。可见,随着国家及其军队的产生,出现了组织和管理军队的一些制度。
商朝的军事制度在甲骨卜辞中有较多的记载。如方出,王自征“(《柏根氏旧藏甲骨卜辞》□25)、“王自征人方”(《殷契粹编》□1185)等卜辞表明,商王是更高军事统帅,有时亲自出征。王室妇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姘,也曾率军出征。高级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担任,他们平时治民,战时领兵。甲骨文中常有“亚”、“马”、“射”、“戍”等名号出现,可能表明当时军队成员已有不同的职守。士卒由贵族和平民充当,平时要练习射、御;并以田猎的形式进行演习。“王登人五千征土方”(《殷虚书契后编》上□31□5)等卜辞说明,战时常根据需要进行“登人”(徵兵),一次徵发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过1万人的。奴隶多担任杂役。
商朝除王室拥有强大的军队外,各宗族或各方国也都掌握相当数量的军队。“王其令五族戍臿”(《殷契粹编》□1149)、“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叶王事”(《殷虚书契续编》□5□2□2)等卜辞表明,这些宗族或方国的军队须听从商王的调遣。
商朝军队有步卒和车兵,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战车一般由两匹马驾挽,车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驾车,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执戈。车下随行徒若干人。甲骨文中也曾出现过“步伐”的记载,可能表明当时有独立的步兵队伍。“王作三师右中左”(《殷契粹编》□597)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更大编制单位可能是师。“登百射”(《甲骨文合集》□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虚书契前编》□3□31□2)、“王令三百射”(《殷虚文字乙编》□4615)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组织可能以100人为基层单位,300人为中级单位,并有右、中、左的区分。
商朝军队的武器装具,据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记载,主要有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干盾、矢镞、头盔、甲胄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镞、头盔等是用青铜铸造的。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商王陵墓内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个,说明商朝对於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见图)。
西周的军事制度在沿袭商制的基础上又有很大发展。周初,王室强大,“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军权集中於周天子手中。其下有“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尚书□牧誓》)等官职,仍不分文武。各诸侯国及一些贵族大臣也都有自己的军队,但一般须听从周天子调遣。西周晚期,王室衰微,遇有战事则往往倚重一些诸侯国和贵族大臣的军队。
西周军队的士卒均由“国人”(都城及其周围的奴隶主和平民)充当,奴隶只能随军服杂役。金文中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的记载(《禹鼎》、《舀壶》),表明西周军队的更大编制单位是师。但是,《周礼□夏官》称:“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在金文和其他古籍中则未见有此类记载,据以推断,西周军队中可能不存在军的建制,也难於有这样规整的组织体系。
西周军队的主要兵种是车兵。战车一般由4匹马驾挽。车上有甲士3人,随车有徒卒,一般12人,车驰卒奔,簇拥前进。兵器仍用青铜制造,但比商朝有较大发展。出现了兼备戈、矛功能的戟和可刺可斩,便於近战的短剑。甲胄、干盾用皮革制成,缀以青铜泡,更为轻便,并增强了防护力。战马也装备了护甲。还规定有战前检查武器装备的措施。战斗中已采用旌旗金鼓指挥,要求行列整齐,攻伐协调,进退一致。注意了不轻易杀降和掳掠。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对西周建立强大军事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军事制度也具有深远影响。
春秋兵制
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兴起,军事制度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和一些诸侯、卿大夫势力的增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变为“自诸侯出”和“自大夫出”(《论语□季氏》)。较大的战争几乎都由诸候国的军队承担。几个诸侯大国相继成为中原的霸主,代天子发号施令。
诸侯国的军队主要由公室军队、世族军队组成。公室军队多建於西周诸侯受封立国时。主要成员是“国人”中的士和农。士以习武打仗为主要职事,作战时充任甲士;农即庶人,除老弱残疾者外,所有成年男子都须接受军事训练,三季务农,一季讲武,每隔三年进行一次大演习。遇有战事,要随时听从调发,充任徒卒(步兵),役期依战事的长短而定。奴隶一般没有充任甲士和徒卒的资格,只能随军服杂役。这时,卿大夫的势力迅速发展,他们也仿照国都的制度在自己的封邑上,设置军队,即世族军队,其从军人员也以封邑及其周围的士和农为主。此外,某些较大的城邑还有“邑甲”,有的属於国君,有的属於卿大夫,是公室军队与世族军队的补充。
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车兵是主要兵种。各诸侯国兵力的强弱,往往以战车(见中国古代战车)的多少衡量。前期,诸侯国一般不超过1000乘,所谓“千乘之国”;卿大夫一般不超过100乘,所谓“百乘之家”。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晋国和楚国已各达到5000~6000乘,齐国和秦国也各有2000~3000乘,还出现了拥有近1000乘的卿大夫。每辆战车多由4匹马驾挽,一般配有甲士10人(包括车上3人),徒卒20人。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随车徒卒有不同数量的增加。有的诸侯国及边陲少数民族国家,还建立了独立於战车之外的步兵。公元前719年,鲁、宋、陈、蔡、卫等国伐郑,“败郑徒兵”(《左传□隐公四年》),这是中原诸侯国使用步兵的最早记录。公元前541年,晋军与狄人交战,因狄人用步兵,晋将魏舒“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左传□昭公元年》),即临时拆散车兵建制,将五乘战车上的甲士改编为步兵三伍,这是中原诸侯国改车兵为步兵的一个典型事例。南方的楚、吴、越等国已建有一定规模的舟师,多用於内河、湖上,有时也出海作战。
各诸侯国军队的组织编制不尽相同。据《国语□齐语》记载,齐国管仲改革时规定:齐军五人为一伍,十伍(50人)为一小戎,四小戎(200人)为一卒,十卒(2000人)为一旅,五旅(1万人)为一军。据《左传》记载,晋军有伍、两、卒、旅、师、军的建制。楚军的车兵有“广”,晋军和郑军的车兵有“偏”等不同的编制。军队的粮草物资供给,平时由“司马”负责,战时士卒通常须随身携带数天的口粮,称为“裹粮”,并有随行车辆以备补充。到达某城邑或诸侯国时,则由该城邑或东道国供给。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军事制度进一步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晋、鲁、郑、楚等国先后在改革田制的基础上,“作州兵”、“作丘甲”、“作丘赋”、“量入修赋”等(《左传》僖公十五年、成公元年、昭公四年、襄公二十五年),扩大兵役和军赋的来源;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国人”从军的制度逐渐向郡县徵兵制演变;车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步兵的地位逐渐上升;军权向集权方向发展,文武开始分职等。但是这些变化,有的仅开始,有的仅表现出某种先兆,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在战国时代完成的。
战国兵制
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诸侯国的君主竞相变法图强,攻伐争雄,军事制度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
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军队的徵调大权,实行凭“虎符”发兵的制度。“虎符”符身虎形,一般为铜制,分两半,有铭文。战国时期秦国国君颁发给杜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郊)的“虎符”上刻的铭文规定:右半在君,左半在杜,凡徵发兵甲50人以上,必须与君符会合。但有烽火报警,也可“毋会”君符而采取行动。国君之下,始设将军(楚国称上柱国)等专职武官,文武已明显分职。
各诸侯国主要实行郡县徵兵制,农民是主要的徵集对象。郡守和县令有权徵集本郡、县适龄男子入伍,并可率领他们出征。男子16或17岁“傅籍”(或称“傅”),即进行登记,然后,根据国家需要随时应徵入伍,直到60岁才能免徵。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墓主17岁“傅籍”,第二年入伍参战,战争结束返回故里,后又再次应徵入伍。除徵兵制外,各国还兼行募兵制。招募之兵,经过严格的考选,多充军队的骨干和国君的卫队。如魏国考选“武卒”,要求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荀子□议兵》)。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也是以较严格的考选办法招募的。凡中选者,都要进行长期的专门训练,并享受比较优厚的待遇。
步兵是主要兵种,骑兵和舟师发展也很迅速,车兵地位下降。步兵通称为“带甲”。《战国策》等文献有“带甲数十万”、“带甲百万”的记载,说明步兵的规模甚为庞大。骑兵有较大发展,出现了“骑万匹”之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中原诸侯国改革旧制,发展骑兵的典型事例。舟师较为发达的有楚国等。秦国舟师的规模也很可观,《史记》记载,秦“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
军队组织往往和居民组织相结合。郡、县居民多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即“伍什之制”。伍什之上,秦有里、乡,三晋有连、闾。军队的组织与之相应。《商君书□境内》记载,秦军以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五十人设屯长,百人设百将,五百人设五百主。《尉缭子□伍制令》记载,魏军在伍什之上,五十人为一属,百人为一闾。
兵器中,剑、戟、刀、矛、匕首等锋利的钢铁兵器迅速发展,强弓利弩大量使用。各诸侯国普遍建立了掌管武器制造的“府库”(即武库),有的还负责检查武器的质量和上报的数量。各诸侯国都注重奖励军功,建立了军功制度。例如,秦国商鞅变法时,订有20等“军功爵制”,规定临战者不论出身贵*,只要杀了敌人就可晋升爵位;反之,如果没有战功,贵族也不能晋爵。
战国时代军事制度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战争规模扩大以及兵器质量提高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这种变化,不仅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也为秦、汉军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写作资料大全[全是转载] 第三十五章
秦汉兵制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军事制度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承秦制,又有了新发展。
军队的体制秦、汉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军队,并置於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吏,秦为国尉,汉为太尉,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战时临时任命将军统兵,秦有上将军和前、后、左、右诸将军;汉地位更高的为大将军,其下依次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诸将军。将军出征时常置幕府,作为参谋机构。在郡、县分置郡尉、县尉,协助郡守、县令掌管军事。东汉末,设州牧,是州郡更高行政与军事长官。
军队可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三部分。京师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郎官由郎中令统领,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内外的警卫。负责守卫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统领。汉朝的京师兵主要有南军和北军。中尉所领的屯兵驻於未央宫北,称北军;与之相对,由卫尉统领的称南军。南军士兵大多调自内郡,北军士兵主要调自京辅,均是一年一轮换。武帝时对京师兵作了较大改革,主要是精简南军,加强北军。南军原有2万人,减去一半。北军屯兵,除中垒外,又增置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共为八校,分屯於长安城中及其附近,平时守卫京师,由皇帝派员监领,战时以一部或全部随将军出征。同时,将中尉改称为执金吾,不领北军,只司御前先导和京城巡察。此外,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扩大郎官员额,增置期门、羽林等军。东汉时,京师兵沿袭西汉而略有裁并,将北军八校合为五营,置北军中候监领,末期多由宦官统领。
地方兵置於郡、县,一般由郡、县尉(亦称都尉)协助郡守或县令统率,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听中央调遣。徵调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为凭。西汉曾一度行分封制,分封的王国与侯国各自都有军队,王国之兵由中尉统领,侯国之兵隶属於郡。东汉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罢郡国都尉,后又下诏罢地方兵。从此,遇有战争,常派京师兵出征,或根据需要临时从州郡招募或徵发。
边兵主要负责边郡戍守,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为充实边防,汉曾大量移民实边,并行屯田,武帝时始行军屯,屯田卒最多时达数十万,是边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边兵制度遭到破坏,又以设置营、坞的办法,屯兵备御。
军队有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轻车(车兵)等兵种。大抵平原诸郡多编练骑士、轻车,山地诸郡多编练材官,沿江、海诸郡多编练楼船。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正是步、骑、车等兵种混合编队庞大阵势的生动展现。至汉朝,车兵逐渐被淘汰。汉朝军队的编制,据《后汉书□百官》记载,“大将军营五部”,部由校尉统领,“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曲下有屯,屯长一人”。但据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和居延地区出土的汉简,部分左、右部或前、后部,曲分左、右曲或前、后曲,部、曲之下还有官(分左、右官)、队(分前、后队)、什伍等。上述文献与文物,对汉朝军队中、下级组织的不同记载,很可能是不同地区或军队存在着不尽相同的编制。
兵役制度秦朝沿袭战国时的郡县徵兵制。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记的情况看,男子17岁“傅籍”,以后根据战争需要,随时可徵集入伍,到60岁才能免役。汉朝的兵役制度,曾有几次变更。据《汉书》记载,男子20岁傅籍,此后每年服劳役一月,称“更卒”。23岁以后开始服兵役,役期一般为2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2年兵役统称为“正卒”。如遇战争需要,还须随时应徵入伍,至56岁才能免役。秦、汉还常谪发已科罪犯或徒隶等为兵,称为“谪戍”。西汉除实行徵兵制外,还实行募兵制,武帝所置的八校,主要是招募而来。东汉罢郡国兵后,徵兵制渐衰,於是也依赖招募。末年,州郡官通过募兵,培植自己的势力,从而酿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军事训练制度秦朝的军训制度较为严格。秦律规定,射手发弩不中,御手不会驾车,骑士和马匹课试最劣者均要受罚,有关督训官吏及负责选募者也要受罚。西汉军队除演练射御、骑驰、战阵之外,每年秋季都进行教阅,又称“都试”,并按成积优劣进行奖惩。边郡则常有太守“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汉旧仪》),这种训练带有实战演习的性质。
军需供给军队的武器、铠甲、粮食、马匹,均由国家统一提供。国家设有专门的武库。汉朝设考工令负责兵器的 *** ,设武库令负责兵器的贮备、管理。有的郡国也设有工官、铁官,负责 *** 器械,并将它们输入京师。长安城中的武库是国家更大的贮藏兵器的中心。秦、汉时,铠甲已经制式化,均用金属制成,式样因兵种及职位不同而有所区别。秦朝在京城设有太仓,在荥阳建有敖仓,贮备了大批粮食,战时有专官负责补给。汉朝还*屯田解决军粮的补给。秦、汉时大量使用骑兵,马政成为国之大政。秦朝制订了《厩苑律》等,对马匹的放牧、 *** 、管理均有规定。汉朝在奖励民间养马的同时,在北边、西边均置苑养马。景帝时有苑36所,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武帝时官马达到40余万匹,为骑兵的发展和对匈奴作战创造了条件。
秦、汉时期,军队统一,军权高度集中,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汉朝大量屯田,为巩固边防和保障军队供给提供了条件,这些对於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为字数限制,请楼主移步到这里查看全文,很全的,认为好的话就加分吧,谢谢:)
http://blog.sin *** .cn/s/blog_4fec940f0100phi2.html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历程!(具体时间&所发生的事)
大家帮忙啊!!~~~~~~~~~~~~急用!~~~~~~~~~中国的之一辆国产坦克是于1959年装备部队的59式坦克。59式坦克仿自苏联的T-54A型坦克,而T-54A型坦克是著名的T-34A的发展。在50-60年代,59式坦克是一种性能较好的坦克,在中国的产量巨大,生产了近万辆,成为中国军队的主战坦克。时至今日,59式仍然是中国军队装备量更大的坦克。60-70年代初,苏联和西方国家都装备了战后二代坦克,苏联是T-62型,西方是M60、豹1和奇夫坦等,这些坦克广泛地应用了双向稳定的115毫米滑膛炮或105毫米线膛炮(奇夫坦甚至是120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系统、之一代微光夜视或主动红外夜视和间隙装甲等技术。但中国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储备不足,只是利用59式的技术生产了适合于水网稻田地带作战的62式轻型坦克,并参考苏联PT-76的技术生产了63式水陆坦克。
真正促进中国坦克发展的是1969年的珍宝岛之战。珍宝岛之战证明,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都无法有效地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这促进了中国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这次会战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的研制成果是69式坦克、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红箭73式反坦克导弹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69式坦克是1969年开始研制,1974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严格地说,69式是59式的一种改进型坦克,主要的改进是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功率从520提高到580马力的强化发动机、主动红外夜视、双向稳定器和自动装表式火控系统,而总体结构没有变化。采用滑膛炮的目的是为了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因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已正确认识到长杆式脱壳穿甲弹是今后穿甲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武器,而在英国人发明滑动弹带以前,著名的L7滑膛炮不能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这是由于线膛炮赋予了炮弹太大的旋转速度而大大降低了长杆弹的穿甲能力。
69式是中国研制的之一种坦克,装备了大约1000辆,被称为“一代坦克”。69式的研制提高了中国的坦克研制水平,培养了一批坦克研制人才,这对中国坦克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69式的100毫米滑膛炮并不很成功,这是因为当时所使用的发射药的火药残渣的留膛使火炮经常需要擦拭,部队不欢迎。到80年代,由于线膛炮发射的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线膛炮,并且改进了火控系统,称为69II式。采用英国式的105毫米线膛炮并使用引进英国马可尼公司火控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型被称作69III式或79式,参加了84年的天安门阅兵。69式还有一种竞争世界坦克改装市场装有稳像式火控系统的改型。顺便提一下,105毫米线膛炮是引进的奥地利技术,而不是传说中的以色列技术。同时引进的还有155毫米加榴炮。105毫米线膛炮的穿甲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国内的试验表明,它可以贯穿两辆并排摆放的59式坦克。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利用中国和西方建立的良好关系而可以引进技术和改革开放的时机,中国开始了“二代坦克”的研制,这就是广为人知的80系列坦克。80式坦克使用了6对小直径负重轮和改进的扭杆悬挂、105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在12150L柴油机基础上使用涡轮增压技术的730马力柴油机,使火力和机动性都有较大提高。80式有80I和80II两种型别,差异是80II使用了瞄准和激光测距合一的炮长瞄准镜并加装了炮塔围栏。80式于88年正式定型装备部队,部队称88式,装备部队的88式可在车体前部披挂复合装甲。80式研制的意义在于使中国之一次全面地研制一种新型坦克,它使中国获得了研制坦克宝贵的系统综合技术,因为一种坦克的研制决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它是各种矛盾要求的折中,如何合理地选用各种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而所有的新技术堆砌在一起并不能造出一辆性能良好的坦克,事实上这是很多坦克新研制国的技术瓶颈,这一点看看印度研制阿琼坦克的历程便知。
但无论如何,80式坦克的研制年代使它刚研制成功便成了落后的产品。这时西方和苏联已广泛装备使用了120-125毫米滑膛炮、复合装甲、大马力柴油机或燃气轮机、稳像式火控系统的豹2、M1、T-64、T-72和T-80等坦克,它们使坦克的火力、机动和防护有了空前的提高,因而研制新一代坦克与其抗衡便成了中国坦克界的重要任务和迫切需要。
正是在此背景下,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开展了所谓的“三代坦克”的研制。然而,此时在中国坦克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论。一方面,由于多年的改革开放,许多中国的科技人员接触和了解到了西方先进的坦克技术,且在当时大的背景下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潮流,希望走西方的发展路线(其实,中国已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相当的步伐,如引进105毫米线膛炮和155毫米榴弹炮,研制120毫米滑膛坦克炮,装备在向西方标准靠拢);另外一方面,当时也有一部分科技人员认为,苏式坦克在较落后的部件条件下,在火力和防护方面并不比西方坦克差(当时海湾战争还没有爆发,因而对苏式坦克的防护力评价较高),苏式坦克的体积小、重量轻,因而认为苏式坦克总体设计技术先进,适合中国国情,希望走苏式路线(此时中国已通过某些途径搞到了T-72坦克的样车,有一种观点认为可直接仿制)。
来分析一下苏式坦克和西方坦克相比较的优劣,这样会对中国坦克技术路线的抉择加深理解。这种比较可以按传统的坦克三大性能进行,即火力、机动和防护。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首先比较苏式坦克和西方坦克的火力。我们知道,坦克火力可以包含主要两点,威力和精度。衡量坦克炮威力的更好指标是炮口动能(而不是很多刊物上经常比较的火炮初速),而衡量炮弹终点弹道威力的指标是能量密度,即单位弹芯截面积上的动能。在同样的膛压下,火炮口径的增大和炮管长度的增长都可以提高火炮的威力,但考虑到携弹量等问题,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对现实威胁和预计威胁保持足够的威力即可。尤其是炮管长度如果过长,将使运动和射击时炮口章动过大,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因此应综合考虑内外弹道,总体优化。苏式125毫米坦克炮由于膛压较低,炮口动能只有接近8MJ,而德国120毫米坦克炮的炮口动能约10MJ,苏式坦克炮较高的初速是由于弹丸重量较低而致,由于弹丸重量较低,加之弹丸的长径比较小(分装式弹药和冶金技术的限制),空气阻力大,使苏式火炮的千米速度降较大,单位弹芯截面积上的动能低,因而威力小于德国120毫米坦克炮。而较长的炮管导致炮口章动较大,影响精度。可以说德国120毫米滑膛炮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登峰造极之作,以美国和日本技术之先进,工业之发达,尚需引进其技术。至于精度,受火控影响。坦克火控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观瞄部分和炮控部分,由于苏式坦克的瞄准精度差,炮控速度慢(炮塔旋转速度低。我们知道,炮塔的旋转速度和控制精度是一对矛盾,旋转速度快,则精度控制难。火力反应速度快要求炮塔和火炮高低机的快速动作,而想做到又快又准那就要看水平了。我们说苏式坦克部件落后,此为一例)和精度低,加上前述的炮管较长,导致火炮的射击精度差(另外火力反应速度也较慢)。可以说苏式坦克的火力和西方坦克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再来比较机动能力。由于西方坦克的平均马力高(与T-72相比),所用的液力传动效率高,使西方坦克的战场机动能力高于苏式坦克。而苏式坦克由于重量较轻,战略机动能力高于西方坦克(较易运输,道路和桥梁通过能力好)。
最后比较防护。在海湾战争之前,很多人认为苏式坦克的装甲防护与西方坦克是不相上下的,由于苏式坦克的正面投影面积小,中弹概率地,因而苏式坦克的总体防护水平高于西方坦克。但海湾战争改变了上述看法,海湾战争证明,由于现代火控系统的发展,正面投影面积小所减少的中弹概率是很少的(这是简单的统计学常识,例如精度是2米,那么50%的射弹会落在2米圆以外;但如果精度是1米,那么落在2米圆外的射弹不到10%),而苏式坦克的装甲已被证明抵挡不了西方120毫米火炮的射击(实际上1982年贝卡谷地的叙以战争已表明,装在梅卡瓦I型坦克上的105毫米线膛炮也能击穿T-72的正面装甲,但由于战争规模较小,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海湾战争更证明了苏式坦克的总体设计使其抗打击能力较低,弹药易循爆的弱点,当然这是后话了。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坦克设计人员对苏式坦克的火控系统差、战场机动能力差已有所认识,但对其总体设计持肯定态度,当然也有考虑到中国的工业水平、交通状况的原因,“三代坦克”的技术路线已经被确定,这就是参考T-72的总体布局,改装先进的火控系统(潜猎式稳像火控)和大马力柴油机(1200马力,似乎是德国民用WD396的改型),这样已研制成功的120毫米滑膛炮便不能被采用。公正地说,120毫米滑膛炮的研制是相当成功的,虽然膛压略低,但由于炮管较长,120毫米滑膛炮的炮口动能和德国120滑不相上下,由于有色冶金总院和钢铁研究总院都突破了脱壳穿甲弹的高性能钨合金技术,穿甲能力达到或接近德国120滑的水平。有趣的是,120滑的命运和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命运有些类似,都是由装甲兵首先提出,然后被炮兵接收过去。120滑的最后应用是利用83式自行榴弹炮的底盘发展了89式自行反坦克炮(至于在阿布扎比展览会上展出的M *** -2000是用了何种火炮尚需进一步的资料方能断定)。
1992年,在德国的《军事技术》杂志上刊登了一副后来被广泛引用的照片、被称做90-II式的中国坦克。仔细分析这张照片,便会发现其在总体布局上与T-72的一致性,甚至负重轮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这张照片上所显示的其它一些特征可明显看出它是一辆技术验证车,如粗糙的工艺,甚至还有两个倒车镜。在97年前后,一些杂志上发表了更新的照片,显示90-II的研制已基本成功。和巴基斯坦合作研制的哈里德坦克可以认为也采用了90-II的技术。
令人惊奇的是,在8月17日的国庆预演中所展示的新型坦克的外观又有所变化,很多观察者认为是T-72的底盘,根据是车体前部的V型挡浪板和下部的推土铲都及其相似。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它仍然是90-II的变形车,外观的变化就象92年的照片和97年的照片的变化一样,虽然局部特征有所改变,但总体布局没有变化,最典型的特征,负重轮形状和间距没有改变,其不等间距的负重轮布置可以容易地将其与T-72的等间距负重轮的布置区别开来。一个合理的推测是,92年照片显示的是一辆技术验证车,97年的照片显示的是一辆工程样车,而阅兵预演显示的则是最后的生产定型车。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们现在可以依据所获得的有限资料对“三代坦克”的性能做一些推测,仍然按照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性能进行。在火力方面,虽然中国在高性能钨合金和贫铀弹芯上都有技术突破,但由于苏式分装炮弹限制了弹芯的长径比,且苏式125滑的药腔容积较西方120滑要小(换句话说装药量较小),除非中国在火炮膛压和高能火药上有大的突破,否则火炮性能不可能超过西方120滑的水平。在火控方面,88年北京国际防务展览会上69式(装稳像式火控)的射击表演已证明中国的稳像式火控具有较高的射击精度,在“三代坦克”上所装的稳像式火控增加了车长独立稳像周视观察仪,形成了所谓的“潜猎”式火控,应该具有较高水平,但尚不能断定是否装有热像仪。在机动性方面,由于安装了1200马力的柴油机,且车重较轻,应该具有较好的战场和战略机动性。在防护方面,预演坦克显示其炮塔进一步增大,前上装甲也显示较T-72为厚,说明了对防护性的重视,但除非在装甲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如突破了M1A1的所谓贫铀式装甲),否则防护性能上不可能超过M1A1的水平。最令人奇怪的是预演坦克前上装甲的倾角,应该说97年照片显示的90-II前上装甲的倾角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国内的研究已证明,复合装甲的防护能力随倾角的增大略有增大,但达到一定的倾角后防护能力急剧下降(所谓的层间撕裂效应),然后达到跳弹角。从这个角度来说,T-72的前上装甲的倾角很不合理,但不知为什么新坦克选用了与T-72类似的倾角。无论如何,新坦克显示了中国坦克技术的重大突破。
另外预演展示的一种坦克是85式(88C),85式是80式的改进,有85II、85IIA、85IIM、85IIP和85III等多种型号。其中的85II式是80式改为焊接炮塔,使用了复合装甲,火控系统也改为稳像式。85IIA式为了增强火力,将105毫米火炮的炮管加以延长。85IIM换装了125毫米滑膛炮和自动装弹机。85IIP是85IIM的出口巴基斯坦型。85III为了改进机动性而将原730马力发动机改为了1000马力发动机。至于预演坦克是85式的什么型号,现时尚难以确认。在西方国家同时装备两种以上的主战坦克是很难想象的,这从后勤和维修上是不可思议的。但在东方国家却是有先例的,如原苏联同时装备了T-64、T-72、T-80三种同代坦克,这可能是一种体制的原因造成的,现代俄罗斯也在向一种主战坦克的装备体制过渡。中国在装备“三代坦克”的同时装备了85式这样的“准三代”坦克,一个原因可能是从成本考虑,即用较便宜的坦克来弥补昂贵的“三代坦克”的数量不足,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让原来生产80式坦克的庞大的军工厂人员“有饭吃”。
最后谈谈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最近某军事杂志发表了一篇对比法国勒克来儿和日本90式坦克的文章,笔者认为其中很多观点是可以商榷的。某些观点是技术水平的不足造成的,如对火控系统自动跟踪功能的看法。这里形象地(不严格,只为说明问题)介绍一点火控知识。我们知道,炮弹从出炮口到击中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坦克炮弹来说大概需要几秒钟,在这段时间里运动目标会离开原来的位置,火控系统的作用就是预计对方未来的位置,控制自己的火炮射向那里。为了预计对方未来的位置,需要知道对方现在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假如用极坐标,将自己视为极点,那么一方面需要知道半径(目标距离,靠测距仪得到),一方面需要知道起始的角度(确定起始点)和角速度(预计对方的未来点)。因而,在火炮射击前瞄准镜要一直保持跟踪状态,这种跟踪起到两个作用,一方面获得火炮发射时对方的起始点和相对角速度,一方面使火炮调整到合适的位置。这种跟踪在现有大部分火控系统中是靠炮长或车长完成的,我们知道人的动作有某种模糊性和随机性,因而这种跟踪可能是不太稳定和需要熟练性的。自动跟踪排除了人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跟踪和射击的精度,是火控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决不是多余的。
另外每年被很多杂志炒做的什么世界坦克排行榜,笔者也认为大可商榷。且不说坦克的设计要受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力、经济水平、战略战术和作战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评价一件事情总要有一个标准,是性能,还是性能价格比或成本,或者可靠性?若论性能价格比,90式以800万美圆的高价肯定是较低的;若论可靠性,同样是没有经过战争和时间检验的坦克,90式和勒克来儿的排列让人不能理解;若论性能,说T-72排在K1A1和公羊式前面也不大可信;若论成本,苏式坦克的派名应大大提前。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对坦克性能的理解,将坦克各方面的性能综合加权,对不同的性能给出不同的权重,使总和更高。法国人吹嘘的天响的勒克来儿,按瑞典人的测试比豹2A5和M1A2差了一大截。当然瑞典人的指标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的。
中国古代军事家排名(前十名)
1、项羽
楚国下相人,名将项燕之孙,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楚汉战争期间虽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
2、霍去病
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为卫青之甥。一生四次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后追谥为景桓侯。
3、卫青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
船政前后学堂培养毕业生和留学生,成为20世纪初期中国科技、外交、军事人才的主要来源,以下不属于他们作出的贡献的一项是?
船政前后学堂培养毕业生和留学生,成为20世纪初期中国科技、外交、军事人才的主要来源,以下不属于他们作出的贡献的一项是?A、制造和监造近代兵轮、军舰
B、参加侵略战争,扩大领土
C、建路矿电报工程
D、充当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