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有何功与过?你怎么看秦始皇的功与过

bk2898 69 0

你怎么看秦始皇的功与过

不要前人的给我搬过来 要你自己的见解
秦始皇的功和过?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立功,应该是源于他自由的意志。一个人犯错也应该源于他自由的意志。 白话的说,他抱着为人民造福的动机,做了好事,那么叫做立功。他为了一己私欲,损害了别人的利益,那么叫做有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用的是暴力,满足的是他的私欲。他建立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也是为了便捷他的统治。我们不能唯结果论,说他就是有功。(否则一个人杀人犯,我们也可以说他减轻了人口负担对社会有功了。但是秦始皇为了自己的私欲,穷兵黩武,横征暴敛,造成天下生灵涂炭,直接造成秦末农民起义,使得社会生产力及文化遭到极大破坏,这个人可以说是有大过。 所以,综上所诉,秦始皇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为了一己私欲,至百姓与不顾,残害千万生命,是一个罪人。

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后谁继位

秦始皇死后谁继位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位皇帝,秦朝的建立者。那么秦始皇死后谁继位的呢?答案是他的儿子之一的胡亥,史称秦二世,或者二世皇帝,而这个称呼也是秦始皇生前规定的,他梦想皇位可以由他家一直传至万世,可最后却是只有三世。

《秦时明月》中的胡亥

秦始皇据说有二十几个儿子,他选定继承人是长子扶苏,而扶苏为人仁德、勇武而有远见的确会是一个杰出的继承者,所以深受他的厚望。胡亥是秦始皇的十八子,虽然昏庸不成器,但秦始皇很疼爱他,原因一方面是他年幼,另一方面则是他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很放心胡亥。

但是胡亥对皇权没兴趣,不代表他身边的人就对此没有觊觎之心。胡亥从小受秦始皇的命令,随着赵高学习狱法,所以两人十分亲近。而等到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路上病重时,胡亥和赵高跟在身边,而扶苏因为直谏触怒皇帝正在北方和蒙恬戍边。

始皇帝写好了遗诏,让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并且继位。遗诏给了掌管玉玺的赵高,但却没有发出去。赵高和扶苏一直不和,所以在秦始皇死后与李斯、胡亥商议。之后他们矫诏宣布秦始皇传位给胡亥,并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让扶苏和蒙恬自裁。扶苏自杀,蒙恬被囚禁。

胡亥继位后,重用赵高,因为担心矫诏之事暴露,他们开始诛杀忠良,先是蒙氏兄弟,其次就是胡亥其他兄弟姐妹,之后就是大臣包括李斯,最后胡亥也被赵高逼死。

秦始皇死后谁继位,胡亥继位所以没几年就亡了,如果是扶苏继位想来会长久许多。

秦始皇的儿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秦王朝,然而却仅仅维持了十五年便灭亡了,秦三世更是在位46天。然而秦始皇一生都没有立后,他的儿子中最出名的便要数扶苏与胡亥了,众所周知扶苏是秦朝太子,然而为何最后又是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呢?

胡亥 剧照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也是秦朝统治者中极具政治眼光的一位,他胸怀大志,因此秦始皇对他甚是看重,也赋予厚望。当时扶苏认为天下刚刚平定,百姓民心尚未依顺,因此他对于父皇焚书抗儒等残暴的政策十分反对,也正是因此得罪了秦始皇,被发派蒙恬的军队里协助监督修建长城、抵御外敌。

至前210年,秦始皇在外巡游时病逝,赵高与李斯等人相互勾结,他们担心复苏继位后会对他们不利,因此隐瞒皇帝驾崩的消息,伪造诏书,谎称奉皇上之名令扶苏自尽,并且扶持胡亥登基即位。那么这个胡亥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是扶苏的弟弟,秦朝的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在位三年。胡亥曾在赵高处学习狱法,因此与赵高关系密切,得到他们的扶持后登基称帝成为秦二世。胡亥在位时期,赵高执掌实权,借胡亥之手除掉李斯,并不断推行暴政,最终激发了君民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各国旧贵族纷纷展开复国运动。前207年,赵高的手下将胡亥于望夷宫逼杀,享年24岁。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也称作秦俑,位于陕西西安秦陵东面的兵马俑坑中。兵马俑作为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种类,就是推行人陪葬,奴隶为奴隶主所有,在奴隶主死后要作为殉葬品与之一同下葬,因此兵马俑也就制成战车、战马以及人兵的样子,守护陵墓。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于1974年被发现,至1987年,整个秦始皇陵以及兵马俑坑被列入世界遗产之中,同时也得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誉称,前前后后共有两百多位国家领导人前往参访,成为华夏古代文化的一张生动的遗产名片。

人殉作为古代一种残酷的丧葬制度,在殷商时期达到顶峰,周王朝时便吸取教训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这种现象,直至秦国时正式废除人殉,以俑入葬取而代之。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俑葬的典型代表,也达到了俑代人殉葬的巅峰。无论在规模、写实等多个方面,秦始皇兵马俑都是匠心极致的结晶,也是历史上首位封建帝王的皇权意识。秦始皇兵马俑是对实物的严格临摹,肖像生动写实,活灵活现,并且在规模与气势上也胜人一筹。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自西向东而坐,三个坑呈现一个品字,最早出土的一号长形坑中有八千多个兵马俑,四面斜坡,左右分别是二、三号坑。兵马俑坑是地下埋入式结构的,深约5米,坑中筑起条条隔墙,排列木柱,往上加横木以搭盖棚木,最后再铺上芦苇席用黄土覆盖,形成高出地表两米的坑顶,底部用青砖铺设,往内放置陶俑,门道填实后,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就形成了。

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古今中外之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他建立的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之一个实现华夏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对中国以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政治格局,是历史上难得的政治人物。

秦始皇 剧照

秦朝统治时间尽管只维持了15年,可秦始皇的所建立的封建统治制度却传承了下来,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此后的任何一位帝王都难以比拟的,甚至于任何一位帝王都是踩在他的足迹上治理国家的。然而历史新知,在世界上开创一个庞大帝国的君王不少,但是其任何一位的实际影响力都是绝对无法与秦始皇相比较的。

在西方国家通常把秦始皇与凯撒大帝相比较,从总体来看,罗马帝国与秦朝时期的人口、国土相仿,但是在凯撒大帝死后,罗马帝国分崩离析,而秦王朝不同,改朝换代以后,汉承秦制,它的统治模式世世代代地承袭了几千年,这就是秦始皇所独有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关于帝王的排列表,秦始皇无一例外都是名列前茅或者位列榜首的。

秦始皇上任以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等多个方面推行的各种举措,均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与人民生活现状,实现了从贵族时代向君王时代的转变。秦始皇为人暴戾残酷,其举措也有利有弊,但历史后人对于他的评价普遍认为褒贬参半,但总体功大于过。

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是古今中外之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其上台后推行的一系列各方面的举措均对后世带来不同的影响,其中有利有弊,且秦始皇为人暴戾残酷,后人对于他的评价普遍褒贬参半,但总体上功大于过。

秦始皇 画像

政治上,他开创了皇帝一称的新观念,神话了君权,突出了天子的尊位,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郡县制,加强专制统治。

军事方面,他平定六国,一统天下,并且不断向外开拓疆域,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发北疆、开拓西南,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格局。此后,秦始皇修筑长城,巩固边防。

经济上,秦始皇统一货币与度量衡,促进了贸易与货币的流通,整改交通,修渠道,统一车轨,以方便物资的运送与供应。

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官吏,使其率属于秦国,并且开辟五尺道,贯通南北,加强中原与偏远民族的联系,加强管理。

文化上,统一并且简化文字,促成了中国古代文字以及文化的发展。社会上,端正风气,建立一致的伦理道德与举止规范。

此外,除了秦始皇的一系列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之外,秦始皇也成为了仁政爱民的负面代表,他律法严苛、思想禁锢、刑罚残酷、诛杀儒生、徭役繁重,为了集权不择手段,大型土木工程,费力耗财,使百姓民不聊生的种种行为也使得他成为了暴君的典型。

秦始皇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清朝的兴立在于他,然而他耗费民力使得生产力与民心尽失也导致了秦朝的快速灭亡。

秦始皇统一

秦始皇嬴政最为被世人所熟知的功绩就是他统一了天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并成为了历史上之一个称为皇帝的封建君主。

秦始皇像

嬴政在即位掌权后就推行统一战略,相继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就此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并以秦始皇为称。统一六国后,为加强君主专制,秦始皇采取了诸多措施,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方面。

政治上,秦始皇废除了先前的分封制度,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他还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任命三公九卿处理国家大事,为皇帝服务,同时还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以此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帝对权力的控制。

经济上,秦始皇统一了战国时期各国各异的度量衡标准,同时实行国家铸币,并全国通行统一的货币,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与交流。秦始皇还大幅整顿交通,修建驰道,并规定了马车车辆的形状和构造,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文化上,秦始皇统一了全国通用的文字,有利于当时文化的交流。然而秦始皇为了文化上的统一还执行了焚书坑儒,虽使秦朝在文化上实现了统一,但是毁害了不少文化书籍,杀害了不少贤能之人。

军事上,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完成中原统一大业后,就开始征讨分别位于秦朝南北的百阅和匈奴,将众多地区并入秦朝版图,同时还开拓北方疆域和西南地区,使秦朝成为之一个多民族国家。为加强边疆的防御,秦始皇还命人修筑长城,保障了北方边境百姓的安全。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怎样的人

秦始皇以法治国,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在地方上设下郡县制,施行焚书坑儒,提倡法家思想。派蒙恬修筑长城。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是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抵抗,汉武帝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地方上施行推恩令分封小诸侯国。 他们俩都渴望长生不老。 秦始皇是一个伟大和邪恶并存的人.
汉武帝任用贤臣, 加强中央集权 , 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既是一位英雄又是一个暴君
汉武帝任用贤臣 加强中央集权 是千古一帝
始皇过于暴政,相反,汉武帝仁慈治国,是个千古难遇的好皇帝。
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一个暴君
汉武帝既是雄才大略,而秦始皇的缺点汉武帝都有

有人说,秦始皇统一填写功不可没,是个伟人;也有人说他统治残暴是个暴君,你是怎么认为的?为什么?

对于秦始皇的探讨,我就是这么认为的,额..虽然有点长:

秦始皇是兢兢业业到极致。

他每天批阅几百斤竹简,事无巨细皆亲自过手,连寝室都搬到了书房后,就这样他被说成了荒淫无道,沉溺六国美女。

统一六国大势所趋没屠一座城,却被描述成一个嗜杀好战的暴君。

坑了460个骗子方士,焚了些书,就说造成中国文化空前绝后的断代了。可事实证明中国文化断的少,倒是秦国断的干净,好多事物被一把火烧成了历史之谜。

修个长城就要说人家图安逸了,龟缩了。没生在边关,不晓得边关百姓疾苦,成天提防着匈奴烧杀抢掠的心惊胆战,不晓得粮草途中消耗送到边关时还能剩下多少。却自学成才的习得了站着骂祖宗说话不会腰疼,以两千年后的眼光把万里长城看做盆景摆设。

修个六国宫殿安置六国权贵,却都以龌龊之心揣度说那里面藏着搜刮来的珍宝和六国美女云云。

五次出巡威慑被说成了吃喝玩乐般的享乐,那些脑残们以为这是什么香车宝马左拥右抱遍地珍馐八面威风的乐事美差,舒舒服服的座上头等舱闪念间就能玩遍全国。到底懂不懂得什么叫舟车劳顿,晓不晓得一次出巡要在路程上花费多少时间,知不知道这一路到底有多凶险究竟还有多少心存怨念的六国人伺机杀他,再有本事你试试中年坐着马车(重音)游全国,何况即使在车上他还要批阅那么重的竹简!你是秦始皇你会这么傻么?早躲在后宫昼夜不分了吧。几乎就是累死的,却被说成是玩死的,冤不。

秦始皇求长生到底图个啥呢?像别的皇帝图王权在握,荒淫享乐。还是贪那永远都做不完的事?图那累到胳膊都抬不起的繁琐公务?他如果想千秋万代只他一人统领就不会叫秦始皇。“由他开始,望子孙绵延万代”的秦“始”皇。一个帝国的统一和建立究竟要做多少的事,那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庞杂繁琐。所以我们能看到秦始皇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每件事情都做到了极致,他想在他有限的生命中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做完,然后让子孙坐享。他自负了,急功近利了,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可难道偏偏要以小人之心揣度古人才能彰显出一些人的冷静睿智?

对于开国功臣,基本上都是狐狗烹的下场,杀功臣无非就是怕他们功高盖主,可能力真强大的人又怎么会用上这龌龊阴招?知错能改,重情意,知人善用。身上的闪光都被迷雾盖住了,所以只能看得见官方说法,后世又独尊儒术,所以那个残暴,荒淫无道的之一暴君形象的帽子便越扣越大,大到几乎没了边儿。

后代歪曲秦始皇极其严重,一是因为六国人,二是因为秦始皇和他们的治国思想走的不是一条路线,一个是儒家,一个是法家,如果人民觉得法家好,又怎么能忠于我国呢。如果前朝好,那么本朝又算是什么呢?

(《大秦帝国》作者孙浩辉的一段话总结的很好:从历史事实说话,秦始皇时代至少有五方面的功绩旷古未见:一是统一了中国,二是创建了统一的中国文明体系,三是大规模的建设成就,四是肃清北边胡患,五是大规模开发岭南。秦始皇一生,事事石破天惊而无一不克尽全功,这样的伟大政治家,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再者,秦始皇时代人才济济如满天星云,始皇帝独能凝聚群雄开拓创造,终其一生没有杀害一个功臣,如此人格魅力,后世帝王可有一人做到?当然,秦始皇也有缺陷,但不是主流,远远不足以被歪曲得没了人形。)

求秦始皇功大于过的资料(辩论会用)简洁一点,事例多一点

1、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劳大于过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统一了中国,不但是疆土上的统一,更是文化、思想、制度、习俗上的统一,这就避免了中国像欧洲大陆一样,分裂为许多小国家,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泱泱大国。
战国时期的七国文化不同,又相互制衡,如果照此下去,中国也很有可能像欧洲一样,形成多个国家并存的局面。正所谓合则强,分则弱,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创造后来那些辉煌的历史的。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始皇嬴政挺身而出,承担了引领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重任。当然,他本人不可能意识到他当时的行为给后世带来的巨大影响。
秦国之所以在纷乱的战国时代脱颖而出,得益于其所采用的实用主义法家思想,法家的主要思路,正如商鞅所说“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在这个思想指导之下,秦国毅然打破了国籍的界限,不拘一格的招揽他国人才以为己用,比如穆公时的百里奚,孝公时的商鞅,以及嬴政时期的尉缭、李斯、韩非、吕不韦等等。同时,秦国以全民皆兵的军事思想治国,以致兵强马壮,同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比如王翦、蒙毅、蒙恬、王贲等。而商鞅变法大大打击了奴隶制经济,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制经济道路。这一切大大提高了秦国的国力。
然而秦国毕竟是偏远之国,国内的奴隶主势力还很强大,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严重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因此成为他们的眼中之钉,故而他们不遗余力地进行阻挠,商鞅被处死就是一例。
嬴政亲政后,以严酷的手段肃清了长期把持朝政、的已经成为阻碍嬴政施展自己抱负的挡路石的吕不韦,同时解决了秽乱后宫且觊觎皇位的醪毒,为自己一统天下铺平了内部道路。
就在这时,秦国国内的奴隶主势力借机上书,要求秦王驱逐居住在秦国的他国客卿,理由是这些人极可能像吕不韦一样扰乱秦国内政,遗毒无穷。而多年来一直生活在韩国人吕不韦阴影下的嬴政,想想也觉不寒而栗,于是答应了这一要求,开始“逐客”。
如果这一条令实现下去,秦国将会失去其辛苦积累下来的人才储备,随着大批官职空缺被秦国旧势力补充,商鞅此前所做的种种革新也将付之东流。这时,客卿李斯向嬴政献上了一篇可以说改变历史的千古名文---《柬逐客书》,痛陈利弊。而嬴政此时展现了一个卓越政治家的头脑,立刻拨乱反正,废除了逐客令。同时重用李斯、尉缭、韩非等法家代表,这就一举奠定了秦国坚持走法家治国路线。法家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在战国这个“弃仁义而用诡谲,捐礼让而贵战争”的特殊时期,法家的实用无疑是最合适的。秦国从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此后,赢政采纳了尉缭的建议,攻占巴蜀地区,富庶的巴蜀从此成为了秦国的后防物资供应基地,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接下来,嬴政又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笼络实力较强且与秦接壤的楚国,同时打击赵魏韩等国,此计很见成效。原属晋的三国逐渐衰落,而和秦国走的很近的楚国也失去了其余诸国的信任,无法继续担当六国盟主,而位于山东半岛的齐国对合力抗秦一直并不热心,北部的燕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的六国形如一盘散沙。
从此,六国与秦的差距渐渐开始拉大。待到时机成熟,嬴政以王翦为大将,开始了灭六国的军事行动,秦军势如破竹,迅速将六国逐个攻陷。
但是,占据了土地并不意味着最终的统一,想后世的成吉思汗虽然建立了地跨欧亚的大帝国,然而不过百年就烟消云散,主要是他并没能使这些国家的文化思想制度等方面达到统一。
六国历经多年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风格,颇似后来中世纪的欧洲,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林立,而且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偏好和治国方针。
比如齐国以开放著称,有点像中世纪的荷兰、西班牙等国,海港文化和通商文化极其发达;
楚国则是文学风气浓厚,很似法国;
嬴政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实行中央集权制,划分行政区域,设立郡县,修建官道。
这一系列措施牢牢地控制了天下局势,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参考的范本,以致后来刘邦建国时,在州县设置上就是随秦制,而后世的政治制度大多是秦制基础上的修补和革新罢了。
最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改革,大大提高了原属各国的臣民的向心力,使得他们彼此融合在一起,对这个统一的国家逐渐有了认同感。
正是这个认同感,使得后来的中国尽管历经了多次“合久必分”,但是终将会再次统一为一体。儒家后来的“大一统”思想,也正是来源于此。
对秦始皇的评价
之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及其以南地区)。
第二,三十三年,征发曾经犯过逃亡罪的人、入赘其他家庭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夺取“陆梁地”,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个郡,安置强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将办案子不公的狱吏发配去筑长城,或迁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筑朝宫,又征发受宫刑处罚的罪犯和刑徒七十余万人修建阿房宫或骊山的陵墓。
这四项中的第二项,实际是此前出动五十万大军征南越的继续,因为一直没有取胜,才又补充了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后,除了战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乡的,而且征南越的行动到三十四年已经基本结束。第三项的数量显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还是强制性移民。可见常年的征发是造阿房宫、骊山陵墓与筑长城这三项,前两项征发了七十万,后一项没有具体数字,但蒙恬出兵三十万,即以此作为经常保持的一个数额,三项合计共一百万。
至于其他经常性的项目,如修长城、戍边、从军(包括护卫秦始皇出巡)及地方性的征发,是由日常的徭役承担的,而据专家研究,汉朝的日常徭役与秦朝并没有什么差别(如见黄今言著《秦汉赋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因此,秦始皇额外征调的人力是100万,按正常制度征发的不计。
另一方面,秦朝的人口不止二千万,根据我在《中国人口史》研究的结论,秦朝人口最多不少于四千万,所以征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应低得多,只占2.5%左右。
---------------------------------------------------------------------------------------------------------------------------------------------------------------------------
2、谈谈秦始皇的功过

首先是统一天下,虽然秦朝的富强是历代努力的成果,但是在秦始皇以前秦朝还没有灭过一个大国,六国是在秦始皇手里灭掉的,这样就结束了中国经历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

其次是采取书同文、车同轨等措施,统一了民族文化。这种影响最为深远。中西学者都评论过,中国各地虽然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但是却具有共同的文化,尤其是文字,对中国民族的完整和文明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西方到现在都没有最后完成这种融合。

以上这些功绩当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但是他是决策者,所以功劳也是更大的。

最后谈谈他的过失,这里就主要就焚书坑儒来谈谈。

所谓的焚书,不是将图书灭绝,而是将民间的图书消灭,只有“博士”之类的人才能收藏,可以指责的不过是愚民和使得秦史以外的史料缺失;所谓坑儒,也是儒生诽谤非议找的,坑他们也是秦法的严酷使然,至于说残暴什么的,好象历史上杀人杀得比秦始皇多得多的人有的是,秦始皇这么受到关注大概是因为他杀的是儒生吧。秦始皇更大的过错就是没有使经过春秋战国锤炼而成的秦制得以稳固和传承。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
附:
秦始皇功大于过的理由: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5.焚书坑儒,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
掉的各国古籍使得中国相当部分古文化断层、古代史断代,这点确是遗憾;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人无完人,熟能无过。,不是说他的焚书坑儒就对,是的,焚书坑儒是对我国文化的一次大毁灭。但我强调的是,就整体而言,他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分裂,这一点前无古人,惠及后人,就得说他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功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