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棱镜门事件的看法是什么(“棱镜门”的事件影响有哪些?)

bk2898 92 0

大家对棱镜门事件的看法是什么

棱镜门反映了美国什么样的目的???侵犯了世界人民什么样的权利?????性质是什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如何解决???
不加限制的监视是具有恐怖性质的行为,监视往往和窃取隐私、利用他人隐私打击报复和谋取私利相关联,并且手握重权的人实施的监视能够形成强大的舆论潮,再结合其他纵横捭阖的手段,于国于民皆不利。实施监视的团体往往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制造各种混乱,企图浑水摸鱼。

我和我的家人这两年饱受监视、跟踪团体的骚扰,我们经历了从恐惧、不知所措到勇敢奋起、有序战斗的过程。

我们的战斗檄文(一)

我的亲人们啊,快拒绝敌人的那些小恩小惠,他们的这些惯用手段如蚁穴溃堤一般侵蚀着我们的阵线,他们手中的不义之财我们要通过合法的途径夺回,他们的特权我们要通过震耳欲聋的 *** 声震碎,他们本为阶下囚徒穿上我们的衣服,他们本为凶残的鲨鱼掠夺着我们的食物。亲人们,我们团结起来,将那些罪犯团团包围,将煽动批斗的人彻底摧毁,让他们在自导自演的水、火灾难中堕入地狱!亲人们,我们也许暂时没有钱,他们也许还侵占着我们的时间,阻碍着我们追求真理的脚步,摧残着我们的身心健康,但道义在我们手上,正气在我们身上,我们要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那时,全世界生活在恐怖监视下的人都会和我们一起将那胜利的凯歌唱响! (作者:吕敬娇)

“棱镜门”的事件影响有哪些?

“棱镜门”的事件影响:

首先,斯诺登本身是一个“烫手山芋”。米勒13日在听证会上说,“将采取各种必要手段将这名泄密者绳之以法”。不过,倘若斯诺登回国受审,这起备受关注的公案难保不将更多机密牵扯出来。

第二,美国情报体系可能进行内部检讨。“9·11”事件后,美国在安全领域投入大增,不断招兵买马,但安全漏洞随之增多。作为一个等级并不高的防务承包商雇员,斯诺登为何有权接触到机密,还有机会将其泄漏给媒体?面对疑问,亚历山大坦言,国家安全局需要重新审视工作人员的权限以及招募工作流程。

据美国媒体报道,斯诺登的泄密行为已在美国情报系统引起震动,可能导致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等情报机构对内部进行全面审查。

第三,奥巴马 *** 施政步调被打乱。从美税收部门区别对待保守派组织、司法部秘密获取美联社记者电话记录,再到影响更广的“棱镜门”,奥巴马 *** 接连陷入丑闻,形象受损,也使其在推动移民改革、控枪等重要议题上的步调被打乱。

棱镜计划(PRI *** )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英国《卫报》和美国《 *** 》2013年6月6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 ,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棱镜门事故未来如何解决

自六月初以来,经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斯诺登的不断曝光,令美国“棱镜”监控计划完全暴漏在公众的视线之下,世界瞩目,同时将谷歌等9大公司推上风口浪尖。前不久,《 *** 》又曝光了美国四大情报收集计划,分别是“大道”、“船坞”、“核子”及“棱镜”,这四大计划牵涉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世界各国和每个美国家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74481.htm
从目前公布证据显示,美国在全球进行了61000次的渗透行动,目标包括数百个个人以及机构,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内地的一些目标。斯诺登声称从2009年开始,美国开始潜入内地和香港的 *** 官员、企业以及学生的电脑系统进行监控。美国 *** 网络入侵中国网络至少有四年时间,美国 *** 黑客攻击的目标达到上百个,成功率达到75%,中国已经成为该项计划中网络攻击更大的受害者,这也揭示了网络空间中美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从战略表象来看,美国和西方国家谈中国黑客色变。近年来,中国黑客和来自中国的黑客攻击成为了美国和西方国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题。美国各级官员和政客,各种媒体都会不断地说这个话题。每年春天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全世界更大规模的信息安全大会——RSA大会,近年来中国黑客都成为演讲者嘴边的时髦词汇。中国黑客如何厉害,中国网军如何强大,一再被渲染。

涉及国家安全的最终底线和更高表达方式就是可能的“战争”,所以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网络攻击不仅仅是黑客的攻击行为同时也是所谓的“网络战”。从“网络战”的破坏程度来看,由于现今信息系统的全面渗透,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一切都高度信息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战所产生的摧毁和影响可以与核弹相比。

从真实情况看,中国的网络战能力相比美国,差距还非常大。“棱镜门”事件只是这种差距的一个缩影。发生在中东的震网病毒和火焰病毒,都传说与美国密切相关。美国官方正式报道的网络风暴网络战演习分别在2006年、2008年、2010年举办了三次,而且参加的联邦机构和技术公司越来越多。之所以我们和美国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弱

美国今天的强大,除了历史原因和地缘优势外,还有一些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一贯的战略顶层设计和不被轻易阻断的执行。而这种战略顶层设计在信息产业的高速公路上也得到充分体现,其优势和企业能力在信息领域已形成足够的战略威慑力。

自从网络战成为一种新的可能给对手打击的形式之后,美国几乎年年都有与之相关战略出台,每两年必有一个重大战略出台。奥巴马当选总统不到半年,在2009年5月即发布《网络空间政策评估报告》,其中谈到10条近期计划,14条中期计划,规划非常详尽,在抢占网络空间制高点方面又迈进了一步。2011年,美国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其网络空间战略的关注点已经从国家战略上升到国际战略层面。

与美国相比,我国只在2003年发布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顶层战略设计的缺失,让 *** 对企业整体战略协作、支持、互动和响应能力严重不足,造成了我国在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方面和美国巨大的差距。

美国研制的信息电子产品在中国畅通无阻,而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却屡屡受制约。2006年,联想获得美国国务院1.6万台电脑采购大单,却因美国国会议员质疑其安全性而受阻;去年华为、中兴同样被美国调查,并被限制使用范围。

二、信息系统自主化程度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向全世界敞开怀抱,以市场换技术,但却并未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却被国外科技企业掌握着要害部位。据斯诺登透露,从2009年开始,“棱镜”项目对准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电脑系统,他们潜入 *** 、企业以及学校的电脑系统,进行秘密监视活动,美国 *** 网络入侵中国网络成功率高达75%,这与国内重要信息系统核心关键设备无法自主可控有密切关系。

目前,中国在主机、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和云计算等方面对国外的依赖度很高。我国关键应用主机系统主要依赖进口,目前已建的重要信息系统几乎均为外国品牌,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也基本在美国企业控制之下。它们依靠自己的路由器、交换机、主机设备、操作系统等信息系统关键核心部件,几乎控制了中国互联网的咽喉,国内80%以上的信息流量,都经过它的产品计算、传输和存储。包括 *** 、海关、金融、教育、铁路、航天等系统,自主化水平都不高。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骨干网络、四大国有银行的数据中心,大部分都采用国外公司的产品。

微软盗版黑屏事件、赛门铁克误杀事件都表明微软、Intel等美国公司在中国的信息系统内畅通无阻;而今天的棱镜门事件又进一步表明,不光科技公司可以畅通无阻,美国 *** 也可以通过这些公司的帮助在我们的信息系统中为所欲为。

多年来,美国始终实际掌控着全球互联网的绝对话语权,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反观中国,我们对外依赖度却变得越来越高。棱镜门事件彻底粉碎了相当一部分人所谓“技术无国界”的大同世界理想,在人类社会还是以利益为核心建立团体的情况下,信息网络与现实社会相同,都存在为谁所用和为谁所控的根本问题。在信息产业的高速公路上,如果我们继续甘心于依赖别国,就很有可能成为温水中被煮的青蛙,在毫无知觉中渐渐耗尽自己防御的能力。

三、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棱镜门”事件凸显了信息系统“自主可控”的紧迫性。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进口的半导体产品总额约为1300亿美元,信息网络城门洞开。出现这一局面,最关键还在于自身功夫不扎实,尤其是核心技术落后于人。这次窃听事件曝光后,美国 *** 依然表现得很强势,甚至反咬一口,将斯诺登说成是中国的“间谍”,这就折射出中国在核心技术层面上的积弱局面,甚至对美国患上了严重的“依赖症”。

美国强大IT能力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之一阶段是以技术和产品优势为主导的时代,这个时代,它具备了先进的核心计算能力、框架、软件体系、个人机和网络,英特尔、微软、Oracle、苹果等巨头企业的崛起是这个阶段的象征;第二阶段是以模式和资源为主导的时代,典型企业包括Google、Amazon、Facebook、Twitter,还有转型后的微软和苹果。在此阶段,经过积累,它已获得软件环境、知识产权和硬件资源优势。

“棱镜”计划被爆出,还让我们看到,美国 *** 部门和私营企业在关键战略产业上的完美协作,既维护了国家安全,又在国家安全产业上赢得了商业利益,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包括浪潮在内的一些国内知名IT企业借助“863”、“核高基”等国家大型科研计划的资金支持,通过自主研发,已经在硬件板卡、系统固件、操作系统以及系统维护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了安全可控,系统整体指标达到国际同类设备水平,部分功能技术指标国际领先,可以消除使用国外主机带来的绝大部分安全隐患。

作为与国家安全更加紧密相关的信息行业,加强管理和准入控制显然更为迫切,相信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应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关键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步伐。同时也应像中国厂商难以在美国取得一席之地一样,加强对国外厂商和设备的管控,提高准入门槛。

“棱镜门”事件进一步证明了国家大力推行信息化“自主可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家应从战略层面认知和规划中国在全球网络空间的利益,加强统筹规划和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体系顶层设计,整合并提升中国的技术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我国的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国家重要关键信息系统应对现有设备属性进行统计并进行安全性加固,在今后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业务网络的建设上,多采购自主可控产品,同时对现有给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国外设备逐渐替换,以免受制于人;国内IT企业应该继续加快推进信息安全技术、产品与服务的自主可控水平,通过市场化加快自主创新,力争在一些重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棱镜门给我国的启示

启示一:“棱镜门”曝光 暴露我国信息安全存在五大盲区

盲区一:国内政企盲目选择国外电子产品

目前,国内 *** 和企业对外国品牌的电子产品、信息技术产品过分依赖,但从技术角度来讲,任何电子信息类产品都有被植入后门、窃取用户情报的可能。
盲区二: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基本为零

仅简单安装杀毒软件不能解决由系统管理不严、员工操作不当和黑客入侵引发的安全问题。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及健全的信息安全制度才能防止被类似"棱镜"项目所窥视。

盲区三:BYOD将成为企业信息安全的致命伤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是指企业允许员工将自有的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接入企业内网。但拥有周密制度的美国情报机构尚且无法规避信息泄露,国内毫无防御方案的企业,更时刻面临着信息安全危机。
盲区四:新科技、新应用隐藏巨大风险

即使不接入企业内网,黑客、企业内鬼及竞争对手(或国家)的情报部门都可能利用智能终端设备来获取企业机密情报。
盲区五:云端服务器风险不容忽视
“棱镜”项目中,提到美国有九家互联网聚头向情报机构开放了服务器,以便监视个人、企业及他国的互联网行为,云技术应用带来的巨大安全风险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不再成为高科技信息战中的牺牲品,大至国家,小至企业和个人,都应全面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尤其是拥有敏感信息的 *** 部门和企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以便在日益激烈的信息战争中获取优势。
启示二:国内大型主机过于依赖进口 难逃“棱镜”威胁
我国关键应用主机系统主要依赖于进口,目前已建的重要信息系统几乎均为外国品牌,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也基本在美国企业控制下。大型主机作为关键业务和核心数据的处理平台,更是各类攻击手段施行的重点对象,因为攻破一个关键业务系统获取的利益远远大于一个一般性业务系统的收益。因而,在关注国家信息安全的同时,大型主机系统的安全需要重点关注。

启示三:无自主知识产权何谈信息安全?

我国互联网,特别是软件、硬件方面的家底很薄,高端数据库、芯片、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等不能自给,都得靠从欧美进口,没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更不用谈信息安全。在涉及到核心安全的技术方面,我们应尽早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在重要的部门尽快实现完全国产化。

棱镜门和水门哪个更严重

《纽约客》周刊当天率先通过网站发布了近期对奥巴马的专访。其中,在谈及斯诺登和情报监控问题时,奥巴马称,斯诺登所作所为并不同于水门事件等事件中揭发丑闻的做法,“棱镜门”的泄密之举“给别人带来了危险”,所曝光的内容也并不涉及任何违法行为。

奥巴马再度辩解说,尽管“棱镜门”令外界对国家安全局情报监控行动产生了一些“合情合理的疑问”,但问题关键在于,“难道只有让一个29岁年轻人信马由缰地曝光如此大量信息这一种途径吗?更何况其中很多内容绝对合法、对国家安全必不可少且应属机密”。

此前,《 *** 》曾发表社论呼吁宽免斯诺登,因其揭发信息之重要,将其视为检举人,争取与他达成诉辩交易。但面对《纽约客》记者提问,奥巴马回应说,鉴于美国司法部门已对斯诺登展开调查,检方已对其提出指控,他暂且无法就是否赦免斯诺登给出答案。
奥巴马也在专访中再度为国家安全局监控项目展开辩护。他说,有关对内情报监控的新闻报道,让人以为有“无赖机构”严重违反法律到处实施对内窃听项目,这种描述不准确;更大的危害在于,斯诺登的泄密行为也引起了外国领导人的怀疑,影响了他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外国政要原本很好的关系。

“棱镜门”风波近日又成美国新闻焦点。奥巴马17日宣布,拟对美国国家安全局广受争议的秘密情报监控项目作一定程度的调整,包括改革对内 *** 听项目、承诺不监听盟友领导人等,但坚称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美国情报监控现状。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此举重在为情报监控平息争议,而非从根本上改革这些争议项目;这份决定仅为改革意向,细则尚未拟定,关键内容更须国会批准。因此,奥巴马 *** 最终能采取哪些调整举措,还要继续观望。

自2013年6月以来,斯诺登通过媒体陆续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网络和 *** 控项目,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引发轩然 *** 。尽管奥巴马承诺对情报监控项目实施改革以平息众怒,但 *** 高官、情报体系官员以及部分国会资深议员一直以反恐等理由为该项目辩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