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过五关斩六将 过五关斩六将分别是哪关哪将
1、过五关斩六将的人是关羽。2、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分别是:东岭关的孔秀、洛阳的孟坦和韩福、汜水关的卞喜、荥阳的王植、黄河渡口的秦琪。
3、关羽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和刘备、张飞是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刘备起兵的时候,关羽就跟随刘备,一直都是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虽然被曹操生擒过,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4、历史上关羽是中了曹操的计谋,被吴军的小将马忠生擒,因为关羽誓死都不投降,于是被斩杀,之后被曹操厚葬。
关公多大年龄过五关斩六将的?
1、关羽卒于220年,享年59岁。2、关羽(161-220),字云长,本字长生,并州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汉族。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佳话。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关公斩六将打一0至9数字
关公斩六将打一0至9数字——答案:5。
过五关斩六将
guò wǔ guān zhǎn liù jiàng
【解释】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
【出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76回:“这如今万世之下,那一个不说道过五关斩六将、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
【结构】连动式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近义词】过关斩将
【例句】常言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这比~都难。 ◎王岭群《黑网下的星光》十一
【英译】overcome all the difficulties on the way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在徐州失散后,关羽留在曹营。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就带领二位皇嫂去投奔,曹操不许。关羽凭自己的勇猛,连续过东岭、洛阳、沂水、荥阳和黄河五关,斩杀孙秀、孟坦、韩福、下喜、王植和秦琪六位战将。
关羽离开曹操往袁绍处找刘备,要过五观斩六将,那他得知刘备尚在人间的刘备写给他的书信怎么就轻易到他手
关羽离开曹操往袁绍处找刘备,要过五观斩六将,那他得知刘备尚在人间的刘备写给他的书信怎么就轻易到他手里了?算三国演义的一个bug吗“过五关,斩六将”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的杜撰情节。根据小说关羽是在许昌接到陈震送来的信
不过后人对这“过五关”的历程,却颇有些怀疑。五关中除了之一关“东岭关”是不知名的小地方,后面四处都是历史上真有其地。其中,洛阳即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汜水关和荥阳都在今河南省荥阳附近;“滑州”并非东汉、三国时候的地名,而是宋朝以后才有的,当时应叫“东郡”,在今河南省濮阳、滑县附近。从地图可以看出,这四个地方基本上是沿着黄河由西向东一字儿排开。其中洛阳、汜水关、荥阳均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附近)的西北面,而滑州则位于许昌的东北。
关公从河南省中部的许昌出发,要前往河北省寻找刘备,直接往北是最近的;考虑到主要渡口在东郡(滑州),那么出门后往北略微偏东一点点,或者绕一些小弯路也正常。然而按照前面对地图的分析,忽略多半是杜撰的东岭关,则关公他老人家从许昌出来后的大致路线是这样的:
首先傻乎乎朝着西北方向猛跑,一直跑了数百里,经过中岳嵩山,到了当时已经近乎废墟的洛阳。在洛阳,或许关二哥看见滔滔黄河,猛然醒悟到自己走错了方向,这才改行向东,一路经过汜水关、荥阳,到达东郡渡河。
按照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记载,关羽走出了让人很晕的一条路线,这么一个大大的拐弯,不但浪费了数百里的路程,还平添了不少的麻烦。如果关公是金庸作品中的侠客,那么大可以在中原游历一阵,行侠仗义,顺便到嵩山找少林高僧切磋切磋,然后顺黄河东下。问题在于,当时关二爷是带着不足数十名随从,护送二位嫂子,在随时可能成为敌对的曹操地盘内急速逃难,恐怕不会有这份闲情逸致。
关云长真的是一个路痴么?显然也不大可能。好歹还有向导,还可以问人呢。
因此,唯一的结论,这个傻乎乎的大弯路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事实的确如此。历史上,关羽离开曹操后,只说他径直去与兄长刘备会合。当时曹操的部下有人要发兵追赶关羽,曹操回答:“各为其主,不必追赶了。”留下国士胸怀的一段美事。当然,很可能各地的守兵,也有自行拦截关羽的;关羽或许也经过了一些小规模战斗。不过如《演义》描述的“千里走单骑”这样完整的长征多半是没有的。尤其重要的一条,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当时刘备已经被袁绍派遣到汝南附近打游击牵制曹操,因此关羽很可能根本没有到黄河边,而是径直往汝南去了。所谓《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确实是作者罗贯中杜撰出来的。但问题还没有解决。
罗贯中的地理知识,当然不算很好,所以弄错一些地名毫不奇怪。如果他编排关羽的五关行程,是东南西北乱成一团,那么倒很容易理解了。可怪就怪在,这五关中从洛阳到滑州的后四关,恰好又构成了一条由西向东的精确路线,可谓一丝不苟。只不过出发点放在许昌,就显得整个路线很别扭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中国历史上,说书人对文学、文化乃至历史的贡献是不能忽视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也是源自说书人用的“话本”。 原来,这都是宋元时期说书人惹的祸
三国历史,早在宋朝时期,便被说书人编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在市井中传颂。到了元朝,这些故事进一步丰富,除了《全相评话三国志》书本,还出现了各种关于三国题材的杂剧、民间传说。罗贯中正是在这些杂剧、传说、话本的基础上,改编整理,并修正了一些与历史出入太大的错误,因此得到今天的《三国演义》。而这其中,关云长过五关的故事,历史上并无记载,想来便是宋元民间艺人的原创,然后被罗贯中所引用的了。
然而,宋元艺人一般来说,其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因此其历史知识往往也存在种种缺漏。这些缺漏自然反映在他们创作和整理的三国故事中。例如,在他们的故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定的都城不是历史上的许昌,而是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由此,便可以解释关羽过五关这一条。在评话中,关羽从长安拜辞曹操出来后,其目的是前往河北寻找刘备。
说书人:“话说关公辞别曹操……”
沿着黄河南岸由西向东行进,依次经过洛阳、汜水关、荥阳,到达滑州(宋朝时候这个地名已经有了),北渡黄河。整个路线清晰明了,毫无漏洞。可见设计这条过关斩将路线的民间艺人,想必是对照着当时的地图仔细研究了一番的。
然而到了罗贯中手里,他的历史知识自然比民间艺人丰富得多,因此大笔一挥,将“曹操定都长安”这个错误修正为“曹操定都许昌”。都城倒是从陕西移回了河南,可能他又觉得关羽过五关的故事特别精彩,不忍舍弃,于是照搬了过来。这老先生也不想想,你把人家的出发点都给搬了上千里,这路线还能一字不改的照抄么?遗憾的是,罗贯中历史不错,地理却差劲,加上偷工减料,就这么把关公的行程变成了没头苍蝇一样的乱撞。
关于此事,还有一个旁证。那就是《演义》中,关羽刚刚离开都城,曹操带着众将送别关羽时,两人曾在一座桥上对话
,并且有挑袍赠金的故事发生。这座桥,在元朝评话和众多民间传说中,都作“灞陵桥”。灞陵(今作“霸陵”)是长安城东的一处地名。元朝评话中关羽既然从长安出发,在灞陵与曹操话别理所当然。而在“毛本”《三国演义》(清朝毛宗岗父子整理后的《三国演义》,也是如今市面上流传最广的版本)中,关羽从许昌出来,与曹操话别时所处的位置,则只含糊地说了“桥上”。最有趣的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嘉靖本》(这个版本在市面上较为少见,比起“毛本”,它从时间上较早,也较为接近罗贯中原著)中,关羽虽从许昌出发,却也是在“灞陵桥”上挑的袍子。但不知道,许昌城外,哪来一座“灞陵桥”?
(编者注:今河南省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有灞陵桥,原名八里桥,桥旁有《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此桥的始建年代无考,据1991年对原桥遗址的挖掘清理,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为明、清建筑。应是元、明时代所建,绝非东汉古迹。)
灞陵桥(河南省许昌市西郊)。在民间传说和评话中,是关羽从汉魏首都许昌出来后,与曹操话别之处。
罗贯中一时偷懒,不但把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一个大大的漏洞,也让关二爷背负了“路痴”的帽子,真是冤哉枉也。
“过五关,斩六将”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要有故事的原文)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背景
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虎牢关战役,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关羽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张文远游说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关羽也非毫无报答,斩颜良侏文丑,立下大功.
现代文;
就当事情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时,突然,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当时,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困在城外小山丘上,被曹操军包围.
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虎牢关战役,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关羽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张文远游说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关羽也非毫无报答,斩颜良侏文丑,立下大功.
就当事情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时,突然,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城市),立斩曹操六员大将,“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来源:
却说曹操部下诸将中,自张辽而外,只有徐晃与云长交厚,其余亦皆敬服;独蔡阳不服关公,故今日闻其去,欲往追之.操曰:“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遂叱退蔡阳,不令去赶.程昱曰:“丞相待关某甚厚,今彼不辞而去,乱言片楮,冒渎钧威,其罪大矣.若纵之使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了,以绝后患.”操曰:“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张辽领命,单骑先往.曹操引数十骑随后而来.
却说云长所骑赤兔马,日行千里,本是赶不上;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忽听背后有人大叫:“云长且慢行!”回头视之,见张辽拍马而至.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辽曰:“非也.丞相知兄远行,欲来相送,特先使我请住台驾,别无他意.”关公曰:“便是丞相铁骑来,吾愿决一死战!”遂立马于桥上望之.见曹操引数十骑,飞奔前来,背后乃是许褚、徐晃、于禁、李典之辈.操见关公横刀立马于桥上,令诸将勒住马匹,左右排开.关公见众人手中皆无军器,方始放心.操曰:“云长行何太速?”关公于马上欠身答曰:“关某前曾禀过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参见,故拜书告辞,封金挂印,纳还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具路资相送.”一将便从马上托过黄金一盘.关公曰:“累蒙恩赐,尚有余资.留此黄金以赏将士.”操曰:“特以少酬大功于万一,何必推辞?”关公曰:“区区微劳,何足挂齿.”操笑曰:“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令一将下马,双手捧袍过来.云长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望北而去.许褚曰:“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操曰: “彼一人一骑,吾数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众将回城,于路叹想云长不已.
不说曹操自回.且说关公来赶车仗.约行三十里,却只不见.云长心慌,纵马四下寻之.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关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现在山中.”关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时,百余人簇拥车仗前来.关公下马停刀,叉手于车前问候曰:“二嫂受惊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将军保全,已被杜远所辱.”关公问左右曰: “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远劫上山去,就要与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问起根由,好生拜敬,杜远不从,已被廖化杀了.”关公听言,乃拜谢廖化.廖化欲以部下人送关公.关公寻思此人终是黄巾余党,未可作伴,乃谢却之.廖化又拜送金帛,关公亦不受.廖化拜别,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云长将曹操赠袍事,告知二嫂,催促车仗前行.至天晚,投一村庄安歇.庄主出迎,须发皆白,问曰:“将军姓甚名谁?”关公施礼曰:“吾乃刘玄德之弟关某也.”老人曰:“莫非斩颜良、文丑的关公否?”公曰:“便是.”老人大喜,便请入庄.关公曰:“车上还有二位夫人.”老人便唤妻女出迎.二夫人至草堂上,关公叉手立于二夫人之侧.老人请公坐,公曰“尊嫂在上,安敢就坐!”老人乃令妻女请二夫人入内室款待,自于草堂款待关公.关公问老人姓名.老人曰:“吾姓胡,名华.桓帝时曾为议郎,致仕归乡.今有小儿胡班,在荥阳太守王植部下为从事.将军若从此处经过,某有一书寄与小儿.”关公允诺.次日早膳毕,请二嫂上车,取了胡华书信,相别而行,取路投洛阳来.前至一关,名东岭关.把关将姓孔,名秀,引五百军兵在岭上把守.当日关公押车仗上岭,军士报知孔秀,秀出关来迎.关公下马,与孔秀施礼.秀曰:“将军何往?”公曰:“某辞丞相,特往河北寻兄.”秀曰:“河北袁绍,正是丞相对头.将军此去,必有丞相文凭?”公曰:“因行期慌迫,不曾讨得.”秀曰:“既无文凭,待我差人禀过丞相,方可放行.”关公曰:“待去禀时,须误了我行程.”秀曰:“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关公曰:“汝不容我过关乎?”秀曰:“汝要过去,留下老小为质.”关公大怒,举刀就杀孔秀.秀退入关去,鸣鼓聚军,披挂上马,杀下关来,大喝曰:“汝敢过去么!”关公约退车仗,纵马提刀,竟不打话,直取孔秀.秀挺枪来迎.两马相交,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横马下.众军便走.关公曰:“军士休走.吾杀孔秀,不得已也,与汝等无干.借汝众军之口,传语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杀之.”众军俱拜于马前.
关公即请二夫人车仗出关,望洛阳进发.早有军士报知洛阳太守韩福.韩福急聚众将商议.牙将孟坦曰:“既无丞相文凭,即系私行;若不阻挡,必有罪责.”韩福曰:“关公勇猛,颜良、文丑俱为所杀.今不可力敌,只须设计擒之.”孟坦曰:“吾有一计:先将鹿角拦定关口,待他到时,小将引兵和他交锋,佯败诱他来追,公可用暗箭射之.若关某坠马,即擒解许都,必得重赏.”商议停当,人报关公车仗已到.韩福弯弓插箭,引一千人马,排列关口,问:“来者何人?”关公马上欠身言曰:“吾汉寿亭侯关某,敢借过路.”韩关公手起刀落,带头连肩,斩于马下;杀散众军,保护车仗.
(4)斩卞喜——
关公割帛束住箭伤,于路恐人暗算,不敢久住,连夜投汜水关来.把关将乃并州人氏,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锤;原是黄巾余党,后投曹操,拨来守关.当下闻知关公将到,寻思一计:就关前镇国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余人,诱关公至寺,约击盏为号,欲图相害.安排已定,出关迎接关公.公见卞喜来迎,便下马相见.喜曰:“将军名震天下,谁不敬仰!今归皇叔,足见忠义!”关公诉说斩孔秀、韩福之事.卞喜曰:“将军杀之是也.某见丞相,代禀衷曲.”关公甚喜,同上马过了汜水关,到镇国寺前下马.众僧鸣钟出迎.原来那镇国寺乃汉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余人.内有一僧,却是关公同乡人,法名普净.当下普净已知其意,向前与关公问讯,曰:“将军离蒲东几年矣?”关公曰:“将及二十年矣.”普净曰:“还认得贫僧否?”公曰:“离乡多年,不能相识.”普净曰:“贫僧家与将军家只隔一条河.”卞喜见普净叙出乡里之情,恐有走泄,乃叱之曰:“吾欲请将军赴宴,汝僧人何得多言!”关公曰:“不然.乡人相遇,安得不叙旧情耶?”普净请关公方丈待茶.关公曰:“二位夫人在车上,可先献茶.”普净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后请关公入方丈.普净以手举所佩戒刀,以目视关公.公会意,命左右持刀紧随.
卞喜请关公于法堂筵席.关公曰:“卞君请关某,是好意,还是歹意?”卞喜未及回言,关公早望见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泄,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动手,皆被关公拔剑砍之.卞喜下堂绕廊而走,关公弃剑执大刀来赶.卞喜暗取飞锤掷打关公.关公用刀隔开锤,赶将入去,一刀劈卞喜为两段.
(5)斩王植——
荥阳太守王植,却与韩福是两亲家;闻得关公杀了韩福,商议欲暗害关公,乃使人守住关口.待关公到时,王植出关,喜笑相迎.关公诉说寻兄之事.植曰:“将军于路驱驰,夫人车上劳困,且请入城,馆驿中暂歇一宵,来日登途未迟.”关公见王植意甚殷勤,遂请二嫂入城.馆驿中皆铺陈了当.王植请公赴宴,公辞不往;植使人送筵席至馆驿.关公因于路辛苦,请二嫂晚膳毕,就正房歇定;令从者各自安歇,饱喂马匹.关公亦解甲憩息.却说王植密唤从事胡班听令曰:“关某背丞相而逃,又于路杀太守并守关将校,死罪不轻!此人武勇难敌.汝今晚点一千军围住馆驿,一人一个火把,待三更时分,一齐放火;不问是谁,尽皆烧死!吾亦自引军接应.”胡班领命,便点起军士,密将干柴引火之物,搬于馆驿门首,约时举事.
胡班寻思:“我久闻关云长之名,不识如何模样,试往窥之.”乃至驿中,问驿吏曰:“关将军在何处?”答曰:“正厅上观书者是也.”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公问何人,胡班入拜曰:“荥阳太守部下从事胡班.”关公曰:“莫非许都城外胡华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唤从者于行李中取书付班.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怀不仁,欲害将军,暗令人四面围住馆驿,约于三更放火.今某当先去开了城门,将军急收拾出城.”
关公大惊,忙披挂提刀上马,请二嫂上车,尽出馆驿,果见军士各执火把听候.关公急来到城边,只见城门已开.关公催车仗急出城.胡班还去放火.关公行不到数里,背后火把照耀,人马赶来.当先王植大叫:“关某休走!”关公勒马,大骂:“匹夫!我与你无仇,如何令人放火烧我?”王植拍马挺枪,径奔关公,被关公拦腰一刀,砍为两段.人马都赶散.关公催车仗速行,于路感胡班不已.
(6)斩秦琪——
行至滑州界首,有人报与刘延.延引数十骑,出郭而迎.关公马上欠身而言曰:“太守别来无恙!”延曰:“公今欲何往?”公曰:“辞了丞相,去寻家兄.”延曰:“玄德在袁绍处,绍乃丞相仇人,如何容公去?”公曰:“昔日曾言定来.”延曰:“今黄河渡口关隘,夏侯敦部将秦琪据守,恐不容将军过渡.”公曰:“太守应付船只,若何?”延曰:“船只虽有,不敢应付.”公曰:“我前者诛颜良、文丑,亦曾与足下解厄.今日求一渡船而不与,何也?”延曰:“只恐夏侯敦知之,必然罪我.”关公知刘延无用之人,遂自催车仗前进.到黄河渡口,秦琪引军出问:“来者何人?”关公曰:“汉寿亭侯关某也.”琪曰:“今欲何往?”关公曰:“欲投河北去寻兄长刘玄德,敬来借渡.”琪曰:“丞相公文何在?”公曰:“吾不受丞相节制,有甚公文!”琪曰:“吾奉夏侯将军将令,守把关隘,你便插翅,也飞不过去!”关公大怒曰:“你知我于路斩戮拦截者乎?”琪曰:“你只杀得无名下将,敢杀我么?”关公怒曰:“汝比颜良、文丑若何?”秦琪大怒,纵马提刀,直取关公.二马相交,只一合,关公刀起,秦琪头落.关公曰:“当吾者已死,余人不必惊走.速备船只,送我渡河.”军士急撑舟傍岸.关公请二嫂上船渡河.渡过黄河,便是袁绍地方.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后人有诗叹曰:“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