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 跳河600字?
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楚怀王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同时主持外交事务力主联齐抗秦,在他的努力下楚国的实力明显增加,但他的改革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同时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怀王不顾屈原的反对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并把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切身感受到了百姓的疾苦,,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创作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如《天问》、《九歌》、《离骚》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屈原披头散发赤着双脚怀着对祖国的无比留恋怀着对楚怀王的无比遗憾,怀着对奸臣的无比愤恨,缓缓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的故事 简短
屈原的故事 简短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y9gcLspD1aoiYJfpWD6Ww
中华名人故事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屈原的是什么人,有什么历史故事,出生去几年?死于那年,怎么死的?
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大夫,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并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焚烧楚先王陵墓。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中国之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1]
屈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 *** ”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少年才俊
屈原画像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3] ,到来年的正月初七日,屈原一周岁,居乐平里。
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的前后。
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居乐平里。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4]
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屈原出七里峡,游香溪与长江,读书于昭府,与昭碧霞相爱。
周显王四十七年(公元前322年),回故乡乐平里,与昭碧霞定亲。
初露才华
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应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
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齐。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忙于楚之内政外交工作。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
变法改革
周慎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忙于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继续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
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深入进行变法改革,民心沸腾;楚之形势大变,旧贵族面临着覆灭的命运。
谗而见疏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屈原之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贿赂楚国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屈原极力劝谏,但是屈原不听,楚怀王听信张仪的.,就把相印授予 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怀王以为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广袤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汉中郡沦陷。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楚屈匄攻秦,秦大败之于丹阳,俘屈潚等将领七十余人,取楚之汉中。楚悉发兵反击,在蓝田(今湖北钟祥西北)大败。韩、魏袭楚至邓(今襄樊北),楚兵惧,自秦归。韩宣王死,在位二十一年。子襄王仓立。孟轲约于周赧王三年离齐。孟轲主“性善”,劝齐宣王行仁政,劝滕文公行“井田”,均以迂阔难行,不受采纳。怀王复起用屈原以使于齐,齐楚复交。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取楚召陵。惠文王愿分汉中之半给楚,与楚结盟。楚怀王愿得张仪,不愿得地。仪赴楚,因厚赂靳尚,并得怀王宠姬郑袖进言,得释归。秦惠文王死,在位共二十七年。子武王荡立。屈原使齐,顾反,张仪已去,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弗及。
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元年。张仪素为武王所不满,离秦赴魏。屈原仍事怀王为三闾大夫。怀王悟为张仪所欺,起用屈原为齐使,盖一时权宜之计,故使齐返而仍被疏。
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齐宣王欲为纵长,恶楚之与秦合,遣使遗楚王书,怀王犹豫不决,昭睢力谏,遂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屈原不能参与朝政,极可能通过昭睢等大臣敦怀王合齐。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三年,甘茂取韩宜阳。居郢都,设坛教学。
初次流放
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秦楚复合,与屈原谋划相反,而奸人必有谗言害之,避地汉北,当有不得已之情在,故《抽思》有欲归不得之意。
周赧王十三年(公元前302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楚怀王派太子横到秦国为人质,请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命客卿通率兵救楚,击退了三国联军。次年,秦国一大夫与太子横因私事争斗被杀死。太子横惧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国。此事使秦、楚两国关系恶化,导致了此后秦国对楚国的频繁进攻。“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
二次流放
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绝交。屈原于周赧王十九年年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在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周赧王二十一年到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5] 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时间长达18年,在这之间并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
自投汨罗
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消息传来,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作诗篇《怀沙》,再次抒发忠贞爱国的情怀和“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倾诉了郁积于心头的苦闷,然后投汩罗江而死。终年62岁。
读的故事,想一想,纪晓岚是如何假借屈原的话来巧妙回答乾隆的
清代学者纪晓岚,很受乾隆皇帝的宠爱。一次,两人在野外散步聊天。乾隆突然问道:“纪卿,‘忠孝’之义何解?”纪晓岚回答:“禀告皇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谓之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谓之孝!”乾隆又说:“嗯,说得好,现在,联想以君的身份要你去尽忠,怎么样?”纪晓岚一惊,少顷,回答说:“臣遵旨!”纪晓岚说完就走了,皇帝当然知道纪晓岚不会去死,不过也想看看他是如何为自己解围的?于是静观其应对 *** 。不一会儿,纪晓岚回来了,乾隆问道:“你怎么没死,没尽忠啊?”“我刚才想跳河尽忠,正在这时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此话什么意思?”“我去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为什么要这样呢?我那时跳河自尽,是因为当时楚怀王昏庸地能;而你现在,听说是开明盛世啊!这样吧,你先回去问一问皇帝,看他说是不是昏庸无能,如果说是,你再来跳河,我等你!’这样,我就回来问您了!”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雄辩之才啊!”
纪晓岚真是聪明绝顶,辩才无碍,他能巧妙地为自己找到一个解脱困境的依靠:屈原。借屈原之语,为乾隆设立窘境,指出,“如果皇上承认自己昏庸,我就去死。”皇上当然不会再将玩笑推到此地步,帮纪晓岚很自然地把自己以“死”中解脱出来了。
假借他物,“他物”无论是言语还是实体,都要在此时此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有震撼力。
端午节的由来是屈原吗?端午节屈原跳江的故事是什么?
端午节的由来是屈原吗?
端午节的由来并不是屈原的故事,但屈原的故事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和内涵。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所以端五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之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根据相关资料,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而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二十八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高悬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龙是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先民在每年飞龙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龙舟形式举行盛大图腾祭,酬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压邪攘灾。
端午节屈原跳江的故事是什么?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是爱国烈士的典范,即使受到奸人所害,也依然在流放之地心系。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一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所以在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赶来,马上划船捞救,却没能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用粽叶包裹米团投入江中,以免糟蹋屈原的尸体。正因如此,端午节这天才渐渐形成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当然,屈原的故事只是结合历史而形成的一段传说,实际上赛龙舟是源于古时祭龙的龙船,粽子的由来更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但是,屈原的精神却与端午节融合,形成了现在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