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格纳之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作者是谁?)

bk2898 63 0

魏格纳之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寻找地图上相应的几个图案

1910年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远远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魏格纳结合他的考察经历,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并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泛大陆被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大洋所包围。后来从大约距今两亿年时,泛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每一裂缝的两侧,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则逐渐缩小。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作者是谁?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了获得之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在古代的时候,没有卫星,人们怎么去绘出世界地图呢?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们都认为地球是平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平面,而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面旋转。

郑和世界地图鉴定结果公布了没有???

谢谢大家!
  中国“古地图”震动世界媒体:郑和“击败”哥伦布? 欲求助晨报征集“兄弟图”(新浪科技资料图片)

  近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一篇题为《也许中国比哥伦布先做到?》的文章宣称在上海发现的一幅“郑和版世界地图”即将证明中国人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率先完成环球航行,并将可能“改变15世纪世界历史”。
  昨日,“郑和版世界地图”的收藏者刘钢接受晨报记者专访,回应了数日来各界对于地图的诸多疑问。而国内外历史学家则就地图真伪及其意义展开了激烈争论。

  根据地图上的文字记载,这幅地图是一个叫莫易仝的清朝人,在1763年依据一份1418年明朝永乐年间的地图复制而成。地图精确地显示了欧洲、非洲和美洲的轮廓以及经纬位置。

  “郑和版世界地图”正身待验 鉴定结果最早本月底公布

  昨日凌晨,《经济学人》杂志记者斯蒂芬在伦敦接受了晨报记者的电话采访时称:“《也许中国比哥伦布先做到?》在伦敦引起了一定震动,虽然‘中国人首先发现美洲’的说法早就有了,但现在在中国发现了考古学证据——古地图,这个消息很吸引人。本地的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该古地图收藏者中国律师刘钢和一贯支持“郑和发现美洲说”的英国海军退休军官、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2006年新年联合行动,在北京和伦敦同时展出了刘钢在上海购得的“郑和版世界地图”。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的专家已经对这幅地图进行了碳定年检测,但最早要到本月底或下月才能得知检测结果。

  《经济学人》的报道认为,如果地图上注明的原作年代(1418年)属实,它将证明是中国人更先发现了美洲,从而反驳“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美洲”的主流观点。斯蒂芬同时向晨报记者提出:“作为上海媒体,你们肯定更方便跟踪事件进展,因此希望与贵报合作,从贵处获悉最新消息。”

  欲通过晨报征集“兄弟图”

  加文·孟席斯是英国皇家海军退休军官、业余历史学家,他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认为中国首先发现了美洲,另外,他告诉记者欧洲各地也发现多张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数十年就已经绘就的新大陆地图。

  此次刘钢向孟席斯讲述了自己的“奇遇”后,英国老人兴奋异常,不但帮忙送地图去鉴定年代,还联系了多家世界知名媒体参与报道,引起全球媒体争相转载。

  尽管目前地图鉴定结果尚未出炉,但刘钢对最后出现“革命性结果”表示“很有信心”。

  “地图是我的生命,我不会出售它。尽管收藏家一般不愿‘显宝’,但我依然希望通过媒体讲述自己的故事,因为中国民间很有可能还藏有更多这样的地图。民间藏家大多意识不到这些地图的价值,我希望媒体的报道能引出更多旁证。”刘钢要求晨报与他一起向社会呼吁更多拥有“郑和版世界地图”的中国藏家向外界展示藏品。

  藏家:地图购自上海东台路

  身为北京通商律师事务所律师的刘钢是个业余收藏家,每逢出差都要到当地古玩市场逛上几个小时。2001年的一天,刘钢到上海出差时顺便逛了东台路古玩市场,在一个卖家处发现了一张清朝的古地图,地图的右上角有“天下全舆总图”字样,左下角写着“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臣莫易仝绘”,图正上方画有一个指南针方位盘,并写有“六合出行定图式”。竹纸薄脆,满是蛀痕和褪色墨迹。

  “当我仔细查看地图时感到非常吃惊。这幅内容源于15世纪早期原本的地图不仅画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陆地,并且在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上都有红笔圈注的注释。图中关于南美洲宗教和人祭注释,在18世纪中期即使当时统治南美洲的西班牙人也未必知悉,因为16世纪初西班牙征服美洲大陆后在罗马教廷的授意下发布了一条禁令,禁止对印第安宗教进行研究,这一禁令直到18世纪末才被突破。”

  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刘钢认定该图为真品,立即掏出4000元人民币买下。

  卖家:景德镇拆老宅现地图

  “天下全舆总图”被外电曝光后,引起了诸多质疑:中国人于1418年绘出了近乎完整的世界地图?15世纪初期的地图上怎么会有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而且上面还有山脉、河流和注释?文物市场鱼龙混杂,该图是否是张赝品?昨日下午,正在香港出差的刘钢律师向晨报独家透露,经多次沟通,地图的出售者终于透露了这张“古地图”的来源。

  刘钢说:“买下地图时的之一感觉是:这是一张考古学价值极高的孤品。图中有关‘正使太监马三宝’的注释向我暗示:这幅地图一定与明朝郑和下西洋相关,将有可能改写历史教科书。后来经一些古玩专家鉴定,均得出其为真品的结论。刚购得地图时,对方不肯透露这图从哪儿来。近日我请对方吃饭,诚恳地告诉他这张图可能的历史价值,卖家十分吃惊,终于透露地图是从江西经两次倒手获得的。”在刘的一再要求下,卖家与“上家”取得了联系,并获悉地图是在景德镇一处老宅拆迁时从废墟中发现的。

  晨报记者通过刘钢向卖家提出采访要求,但没有获得同意。

  国内外专家激辩“郑和版世界地图”

  浙江大学历史教授龚缨晏获悉“郑和版世界地图”现身后,对地图进行了仔细查看并得出结论:“三宝太监绘制该地图的说法漏洞太多,该图仿绘的是欧洲17世纪地图。”

  龚缨晏说:“《天下全舆总图》是一幅横轴投影的世界地图,我们只要稍稍翻一翻欧洲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到18世纪中期出版的众多世界地图,例如荷兰布劳厄(J.Blaeu)家族出版的世界地图集,就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出,它完全是根据欧洲地图仿绘的。”他同时指出,地图上红圈中的一些称呼如‘景教’、‘上帝’等,也都是郑和下西洋之后才出现的,不可能是万历年间的地图上应该有的。碳14同位素只能测定墨迹和纸张的年代。如果属于乾隆年间的遗作,由于种种天灾人祸,保存下来的中国古地图很少,还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但却绝对无法确定1418年图是否真正存在过。

  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自费考察全球一百余国寻找证据,长期坚持“中国首先发现世界说”。但由于其身份的业余性及观点得不到系统佐证,其作品《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直未能被中国历史学界接受。记者昨日从孟席斯手下的研究小组“1421之队”获悉,孟席斯的理论近年来已经不断得到“完善”。孟席斯的主要依据是:1、1424年的匹兹加诺地图、1459年的法莫拉地图和1452年让-罗茨地图出现了欧洲人从未到过的地标,信件证明托斯卡耐里曾给过哥伦布世界地图;2、美洲部分土著与中国人在DNA上非常相似;3、在加拿大的NavaCataia发现了可能属于郑和船队的营地遗址。

  孟席斯本人此次十分重视刘钢的发现,认为是最重要的“中国首先发现世界”物证。

  美国夏威夷大学考古学专家GunnarThompson博士认为孟席斯是正确的,但仍然太保守,“因为中国人在元代已经到达美洲”。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专家樊树志说:“孟席斯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目前国内历史学界的主流看法是否定的。但我个人认为,目前历史学者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否定孟席斯的理论,毕竟他拥有大量零星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是,要通过实证才能否定一个人的理论,我反对在没有确凿证据前将‘中国首先发现世界说’一棒子打死。”樊树志认为,对于“郑和版世界”地图的真实性,需要十分谨慎地对待,媒体不能借此炒作,而是要客观地告诉读者全部事实。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也曾撰文指出,“或许有人会说,孟席斯的书充分肯定了郑和航海的伟大贡献,有利于激发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但无论他们与作者出于多么良好的愿望,离开了历史事实,这一切都只是虚幻的泡影,只能是对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嘲弄

四年级上册练习册第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阅读题<<应该从小开始>>的故事中,有哪些句子说白求恩认真学习

哇 大哥你成绩真好 难道你老师没讲过 “答案就在短文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