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是如何解牛的?庖丁解牛中杀牛的师傅姓什么?

bk2898 74 0

庖丁是如何解牛的?

相传战国文惠君时代有庖丁善于解牛。

庖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厨师,他杀牛又快又轻,当时梁惠王听说庖丁杀牛有一手,就命人请他来给梁惠王亲自表演一下,有人为庖丁牵来一头十分强壮的牛,只见庖丁围着这头牛看了看,然后迅速提刀,眨眼工夫就把牛杀了,刚才还是活蹦乱跳的一头牛,霎时间就成了一堆肉。在场的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他们还没看清楚庖丁怎么动刀,牛已经杀完了,不禁大吃一惊,不住地叫好。庖丁杀完牛很悠然地站在一旁,丝毫没有疲倦的意思。

梁惠王更是对庖丁熟练的技术大加赞赏,问他说:“哎呀,太棒了,简直太神奇了。为什么你的技术能够达到如此纯熟的地步呢?”庖丁放下手中的刀,说:“大王,我于杀牛这个行当已经快三十年了,每天都干这种活。时间长了,干得多了,自然熟能生巧啊。现在我老了,动作还慢了不少呢!”梁惠王点头表示同意,又继续问道:“为什么那么多宰牛的人,他们中也有不少像你一样干了一辈子,却没有你这么高深的技艺呢?”庖丁说:“大王,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远远超出了解牛的技术了。当初,我刚刚学习宰牛的时候,我眼中所看到的是一头完整的牛。三年以后,我所见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一头牛了。如今我用我的精神去感知,而不是用眼睛去看,感官的活动已经停止,只有心神的活动在进行。”梁惠王和旁观的人不甚明了,庖丁继续说:“宰牛宰多了,就了解了牛全身的结构,我按照牛全身的结构,从牛骨头缝隙大的地方进刀,再顺着骨节的缝隙运刀,不曾碰到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也不曾碰到附着在骨头上的肉及筋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梁惠王和大臣们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深奥的道理啊。

梁惠王又问:“你干了这么久,刀子一定用坏了不少吧?”庖丁说:“不,您看我这把刀用了19年了,还和刚磨的一样锋利。”梁惠王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啊?”庖丁说:“好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断骨头。而我的刀已经用了19年,杀牛无数,依旧像新的一样。这是因为牛的骨节有间隙之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把几乎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间,显得很宽绰,还有充分的余地。我宰牛的时候就是把刀刃插到骨节间,因而我的刀能用19年依旧如新。即使如此,每遇到筋骨交接处,我还是觉得难以下刀,就格外小心,目光集中,行动稳妥,这样,刀只轻轻一动,整个牛就骨肉相离了。”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修道应该效法自然,进入无形的状态,这样才能演奏出合于“天籁”的解牛神曲。

《庖丁解牛》任选其一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读罢《庖丁解牛》,不禁为丁厨师“官知庄而神欲行”的刀中至境而惊叹,更对她"技经肯綮之未尝”的高超技艺钦佩不已,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牛能达到这种境界也着实不易。
  其实,庖丁一开始宰牛的时候一点都不熟练,可以说得上是动作笨拙,缓慢。但是通过许许多多次的练习,他渐渐地掌握了宰牛的技巧,慢慢地就熟练起来了。最后才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是庖丁宰牛成功的一大原因!所谓熟能生巧,我想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
  平时大家在报纸和电视上总会看到“在某某地方有一个神童,他(她)是谁谁谁”这样的内容,大家一定都非常羡慕。但是,在羡慕之余,大家想过没有,其实所谓的神童只不过是他(她)们的接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好,再加上后天的训练才会取得成功的,而并不是天生就那么神奇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开始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出现再眼前的题目,很多都不知道如何下手,经常感到很惶恐,而经过反复的练习,不断的巩固,却也不难发现一些题目的固定思路和一般解法,理清自己的思路,再去一步步的突破,通过已知条件再慢慢推导,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练习,初看题目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题目应该如何去解了。
  除了反复的练习,不断的巩固就行了吗?“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这就是庖丁解牛的技术关键,沿着牛体内的空隙走刀。这就叫绕开障碍走路,绕开障碍走路,比跨越障碍省力而且顺畅,绕开障碍既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也是解决问题效果更佳的 *** 。遇到难解的节设法绕道沟通,避免违背它的规律硬砍硬碰。如果不按规律办事,不知道拐弯,拼着力气砍坏了解牛的刀,没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连鸡也杀不了。这样做势必会陷入尴尬而没有回旋的余地。“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解决问题不要在硬节上碰,硬碰不但自己费力丧气,更糟糕的是容易击到对方的最痛处,致使对方痛的对你不可饶恕;那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在合作的关键的门路上打上难以解开的死结。世界上的事情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每件事,都有规律可循。就得善于掌握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规律疏导,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就像《庖丁解牛》一样,牛是复杂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的解牛了。不管它多么复杂,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认识和掌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了。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是说,不管对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首先要找到门和路,也就是说要知道从那进,从那走,从那拐弯。比如学习,比如处理人事关系,都是这样的。“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里说得是熟悉,熟悉到心领神会,而不是盯住不放。盯住不放会使牛引起错觉,好像在下套。知道下套,牛就会反感不配合,而这种套子也会把解牛的人套住,不知如何下手。比如要化解人事关系的矛盾,也是这样的,盯住对方不放不但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而且会给别人造成一种下套的错觉,引起反感,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愿意被人套住。正确的 *** 是顺着对方的思路迂回引导,这就是“官知止而神欲行。”其实感官的间隙距离沟通,比物碰物的沟通更有效。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嘛!
  庖丁顺利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对于追求充满自信的境界。这也是人生希冀的境界。如何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就像庖丁一样学会用“刀”。“刀”是庖丁生存的武器,用刀是他生存的技能。会用刀,刀常新,就活的洒脱。如果不会用刀,砍坏了刀子,庖丁就失去了生存的武器,想要掌握好这用刀的生存技能,就得研究“牛”的结构,摸准牛结构的肌理,牛结构的肌理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有牛又无牛,也就是有事也不妨,化繁为简,才能轻松自如解决问题。
  所以,做事要像“庖丁解牛”一样,既不能把自己刀子的锋芒磨损,还要把牛顺利解开。达到一种踌躇满志不败的境界。对于人事就是要善于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运用规律办事就顺利,办事顺利心情就愉快,这也就掌握了养生之道了。
  当然,对于学习也是一样,必须要全身心的投入的自己的学习当中,投入自己的感情于智慧,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学习境界,享受学习快乐。就如当年孔夫子听到韵乐之时,如痴如醉,竟“三个月不知肉味”,那便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虽然学习是很枯燥的,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把学习看成发现美、攫取美的过程,体验学习过程所包含的成功及快乐情趣,就能使我们的学习丰富内在自我,而不再是乏味、痛苦的。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谁能给我写一篇像(庖丁解牛)这样能以生动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西游记里有庖丁解牛这一段吗

有庖丁解牛这一段。西游记庖丁解牛在二十一集。

汤是素的,跟做菜的人没关系,只是用开水煮了白菜,仅此而已,这跟庖丁有什么关系,所以我认为孙悟空没有犯戒,四戒,指的是,戒色,戒杀生,戒赌,戒诳语,开水煮白菜就是素汤,素的,就好!没有肉!所以孙悟空没有犯戒,庖丁解牛很厉害,但孙悟空没吃牛肉。

庖丁解牛原文,翻译及赏析

1、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既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摸准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部位,整个过程不曾拿刀硬碰,特别是大骨哦!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割断筋肉的;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他们是(是用刀)砍断骨头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杀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那牛的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很薄;把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空间宽绰,这对于刀刃运转必然很有余地。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格外小心谨慎,目光因此而集中,动作因此而放缓。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