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哪时候?第三次世界大战是怎么样 预测第三次世界大战

bk2898 88 0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哪时候?

楼主你好
,第三次世界大战应称为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由于核武器的存在,使得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像二战一样,以灭亡敌国或占领敌国大片领土为目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也不像一战一样,以争夺势力范围、市场和殖民地为目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以争夺21世纪的战略主导权为目的。

由于核武器的存在,使得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像一战和二战一样,交战双方拼死搏杀,造成大量士兵和平民伤亡。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以几个热点地区为主战场,全纵深打击为首要作战理念,从而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战争的事实。相当于几场局部战争同时爆发,合并成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因此,第三次世界大战是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常规战争。

那种认为有了核武器就不会爆发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的想法是非常天真和幼稚的。2032年用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常规战争来结束自1991年以来的长达41年的军备竞赛不是没有可能的。
希望能帮到你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怎么样 预测第三次世界大战

第三次世界大战预测在2040-2060间展开,可以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应该是能源大战,世界目前已勘测的石油储量约合支持50年左右,而美国一直妄图实施“大中东战略”控制中东,但连续受挫,不得人心,使其计划不能顺利实施,最终由于能源紧缺 美国要对中东发生侵略,而欧佩克成员国会反抗。或许 欧洲,中国会趁机牟利或者 对世界局势重新洗牌。水资源,食品资源的短缺持续困扰非洲国家,包括一些非洲大国如南非,尤其水资源,世界80多国家缺乏水资源,随着时间流逝将会深陷水资源争夺,天然气资源将在56年枯竭,人类生存面临极大挑战,大国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将对世界资源进行瓜分
不能忽视的是日本,他将成为一大隐患,资源及其的稀缺性和军事的强大,会差生极大的战争隐患。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之一次世界大战:一颗子弹杀死1537万人

 之一次世界大战:一颗子弹杀死1537万人

  1914年6月28日,一颗子弹打穿了斐迪南的脖子…,随后的四年中1537万多人因此而牺牲。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1800年,巴尔干地区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了。几个世纪以来,巴尔干一直由土耳其的苏丹所统治。但是在1800年到1900年的100年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实力逐步下降,对巴尔干地区的领导逐步弱化,巴尔干地区的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地区出现利益真空。奥匈帝国和俄国都把手伸进了巴尔干。日益强大的欲当欧洲霸主的德国使英法俄感到利益即将受损,因此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了协约国集团。奉行泛德意志主义的德国和奥匈帝国是天然的盟友,再加上意大利,德奥意组成了同盟国集团。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集团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

  1900年,巴尔干地区出现了五个独立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波斯尼亚名义上还属于土耳其,实际上已经被奥匈帝国控制。

  1908年,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吞并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是邻国,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一直企图摆脱奥匈帝国的控制,同塞尔维亚合并。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的吞并让由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非常愤怒,因此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军队在边境上互相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1912年10月,以塞尔维亚为主的巴尔干邻国联盟向土耳其发起了进攻。1913年5月,土耳其被赶出了欧洲,它在巴尔干地区的国土被巴尔干诸国瓜分。

  巴尔干战争的胜利,让塞尔维亚加强了自信心,同时也点燃了波斯尼亚的斯拉夫人的民族主义热情,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敌对情绪日益上升,波斯尼亚自然成了斗争的焦点。同时奥匈背后的德国和塞尔维亚背后的俄国也摩拳擦掌,此时的巴尔干半岛成了一座随时可以爆炸的欧洲火药库。

  偶然的火星: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携储妃到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巡视。塞尔维亚的激进组织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决定给吞并波斯尼亚的奥匈帝国一点颜色看看。

  在萨拉热窝军政要员的陪同下,斐迪南驱车前往市 *** 参加欢迎典礼。然而就在去市 *** 的路上遭到了塞尔维亚爱国青年的炸弹袭击。斐迪南坐着绿色的敞篷车,炸弹扔在了敞篷车里面,但是斐迪南非常镇静,他一下子就把炸弹扔到马路上了。然后炸弹爆炸了,斐迪南毫发未损,但炸伤了几个路上的老百姓。

  在市 *** 参加完欢迎典礼之后,斐迪南提出要去看望被炸伤的老百姓,于是他的车队按原路返回。但这一次真正的暗杀来临了。车队走到一个叫拉丁桥的路口,司机放慢速度,向右转弯时一个20岁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连开两枪,一枪打在斐迪南的脖子上,一枪打在斐迪南妻子的腹部。

  裴迪南夫妇的遗体被运回维也纳进行了国葬。奥匈帝国的怒火集中在塞尔维亚的身上,因为他们认为杀手普林希普是一个秘密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团体的成员。就这样,普林西普的暗杀行动引爆了欧洲火药库,之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爆发。

  一战爆发:全面宣战

  1914年7月23日,在取得德国支持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塞尔维亚则提出对该事件进行仲裁,但同时塞尔维亚对军队进行了动员。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7月底,奥匈军队开进了塞尔维亚。与此同时,柏林警告圣彼得堡,如果俄国动员军队支持塞尔维亚,德国会调集军队不惜一战。俄国的盟友法国也请求沙皇慎重考虑,但是沙皇拒绝了,开始部分动员军队。

  1914年7月30日,奥匈帝国开始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这导致俄国不顾德国早先的警告,最终下令全面动员。德国也说话算话,立刻向俄国宣战并开始动员武装力量。

  仅用了48个小时德军就在狂热的欢呼中向战场开拔了。阿道夫。?希特勒、坦克之王古德里安、沙漠之狐隆美尔和空军元帅戈林等人就在这些狂热的德国年轻军人中。

  1914年8月1日,考虑到与俄国的同盟关系加上德军的动员对自己的威胁,法国也开始了战争准备。对于德国 *** 来说,仅此就足够对法国开战了。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德军的战车开始同时往东西两线运兵。

  现在最后的疑问是英国会不会参战。因为英国与俄法的友好协议并没有规定英国要在发生战争时给以援助,所以开始英国采取的是中立的态度。

  1914年8月4日,德军进入了中立的比利时。英国意识到如果德国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对英国是不利的。于是英国以保障比利时中立地位为借口,向德国发出了撤军的最后通牒,但是德国拒绝了。于是1914年8月4日午夜,英国向德国宣战。

  当晚,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的一声感怀成了那个年代的写照:“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

  从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到1914年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整个欧洲都被卷入了战争,之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利益真空诱发的战争

  天下嘻嘻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战争是争夺利益的最激烈形式。人类历史的经验表明,大国的崛起和衰落往往都伴随着战争。1871年俾斯麦用铁和血统一德国,德意志帝国建立。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新兴大国需要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从1871年到1914年的43年间,德国日益强大,德皇威廉二世欲当欧洲霸主。英法俄等传统大国的利益受到新兴大国德国强有力的挑战。德国的崛起是之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个重大因素。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则是之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另一个重大因素。当一个大国在传统强国的夹缝中崛起时,爆发国家间大规模战争的概率只有50%。当一个大国崛起的同时另一个大国在衰落,那么战争就在所难免了。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使巴尔干地区出现利益真空。新兴势力对利益的渴望就像落水的人对空气的渴望一样强烈。传统势力对任何利益都垂涎欲滴。大国衰落出现利益真空,各方势力涌进利益真空时就可能引发战争。

  中国正在崛起,但是没有大国在衰落也没有出现利益真空。因此,中国的崛起难以引发战争。只有美国迅速衰落,才可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2020年之前,一超七强(美国一超,中日英法德俄印七强)的世界格局与1914年英法德美日俄奥等列强鼎立的世界格局大相径庭,2020年之前第三次世界大战绝无可能。

  附:一战死亡人数统计

  协约国士兵的死亡: 5,497,600

  比利时: 13,700

  英帝国: 908,000

  澳大利亚: 60,000

  加拿大: 55,000

  印度: 25,000

  新西兰: 16,000

  南非: 7,000

  联合王国: 715,000

  法国: 1,240,000

  法国殖民地: 114,000

  希腊: 5,000

  意大利: 650,000

  日本: 300

  蒙特尼哥罗: 30,000

  罗马尼亚: 336,000

  俄罗斯: 1,700,000

  塞尔维亚: 450,000

  美国: 50,600

  同盟国士兵的死亡: 3,382,500

  奥匈帝国: 1,200,000

  保加利亚: 87,500

  德国: 1,770,000

  鄂图曼帝国: 325,000

  平民的死亡: 6,493,000

  奥匈: 300,000

  比利时: 30,000

  英国: 31,000

  保加利亚: 275,000

  法国: 40,000

  德国: 760,000

  希腊: 132,000

  罗马尼亚: 275,000

  俄罗斯: 3,000,000

  塞尔维亚: 650,000

 

  鄂图曼帝国: 1,000,000

之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从几个国家发展到38个国家

简单的说,就象人们 打架,开始两个 人 ,后来 这两个人互相不服气,叫来了 自己的 朋友 ,亲戚 ,于是 单条变成了 群殴

之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的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之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之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 *** 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之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之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之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之一次世界大战埋下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之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之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之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战争的过程
【西面战线】

施里芬计划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在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 *** 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战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美国参战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最后进攻
1918年,东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东面战线】

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头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之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土耳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意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 *** 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

俄军反击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君士坦丁堡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更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十月革命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 *** 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 *** 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 *** 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 *** 和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之一次世界大战。

盟国败阵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之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海上战争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之一次世界大战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 *** 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 - 美国的参战。

日本出兵
日本在之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其他国家参战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参战
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 *** ,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德国革命
1918年8月—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更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 *** ,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之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目前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的国家是否只有中美俄三国?

目前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的国家是否只有中美俄三国?

简单来说有核弹的国家就有能力(主要还是这三个啦)注意有就行,不要求会生产。其实基本是打不起来了,一二战都是为了利益,没利益大家都不想打,又不是君主专制老大说打就打(美国表示二战日本不乱来,我才不打)。还有一个极端存在——朝鲜1核弹(自称有)2君主专制(自称不是),但他也是没可能的》求采纳

目前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的国家是否只有中美俄三国?其他国家想发动世界大战应该会 *** 掉吧?-

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美国也就是同时进行两场地区战争。中俄两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和野心。美国是力不从心。其他国家更发动不了世界大战了,挑起战争后国家被灭掉或被肢解,广大中小国家更不可能发动战争了。
人类发展和平交流是主流是正道。

目前有能力独立发射洲际导弹的国家是否只有中美俄三国?

其实除了中美俄英法,还有一些国家有能力
只不过他们现在没有生产
但是他们的战争转化能力是惊人的
比如日本 德国 受到条约限制目前没有
但不代表不能 他们有成熟的技术
一旦发生战事 他们的国防转换能力很强
在这点上我国应该吸取借鉴
另外一些第三世界的国家也在暗地发展远端导弹 这个就不好统计了
比如 朝鲜 伊朗 巴基斯坦 印度 以色列 等等。。。

歼20的发动机是国产的还是俄制的?目前有能力独自研制第五代隐形战机的国家是否只有中美俄三国?

中国连目前的·歼·20·都无法独立·研发生产·还五·代·机····俄罗斯可以··美国也可以··法·国应该也可以······中国就算了···老是吹这是自己研发的···谁相信啊·····脸·皮·厚的··· ·连· 射靶·的镜·头·都要拿人家··壮志凌云的片段来·ps···真是离谱到极点·····我相信到目前为止··那些··有关·歼·20·的画面有部分是·ps出来的······还有··我也相信····制·造·研发这机·器的·一定不是全部都中·国人···一定有俄国人在内······

-有能力令中国亡国的国家目前是否只有美俄2国?

现代社会要使一个国家灭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推翻政权能办到,但国家依然存在。

1、肯定不是!也绝无可能!
2、这世上只有一个国家可以令中国亡国:那就是中国自己!

目前世界上拥有载人飞船的国家是否只有中美俄这三个国家?-

是的,但还有些国家或组织也有潜在的能力

是啊

现在的德国有能力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吗

现在21世纪的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德国已经没有能力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了,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扮演主角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欧盟】【日本】这4个国家或者联盟。
【美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军事实力上将领先世界是毋庸置疑的。
【俄罗斯】老牌的军事强国。
【中国】后起之秀的军事强国,军力应该在第二或者第三的位置,有N多杀手鐗被隐藏。
【日本】毫无疑问的是世界隐形军事强国,一旦发挥全部的战争潜力,非常可怕,日本可以在一月之内造上千颗核弹头,日本可以在一年内武装上千万的军队【注明:日本的军事教育一流,可以说句夸张的,在日本大街上随便一抓,大部分的人都会使用枪械】
【欧盟】随着世界的格局变化,昔日强大的欧洲诸国已经没有实力一对一对抗以上3国,只有联合起来的军事实力才非常强大,如果欧洲的军事真的一体化,它的军事力量将是世界之一。

中美俄三国大战是否就意味世界大战

算吧。亚欧北美三大洲全球三大国开战,全球无数小弟都会加入。用起核武器说不定地球就变成了擎天柱的家乡一样了。兄弟千万别希望这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