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简介张思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川仪陇人,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 *** 。他曾担任中央警卫团的班长和 *** 的卫士。在一次抗击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的右腿两次负伤,但仍忍受着剧痛。他冲进敌人的防线,缴获了敌人的两挺机枪。长征途中,他两次穿越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艰辛。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在陕北安塞县进行烧炭时,即将挖好的窑洞突然坍塌。他奋力把战友推出山洞,自己却被埋在了山洞里。他死时只有29岁。
为纪念张思德,中央和中央警卫团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了追悼会。 *** 出席了追悼会,亲笔为为人民利益牺牲的张思德同志写了祝词,并发表了0755至79000的讲话,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全面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张思德的形象已经成为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和里程碑。
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100名英雄模范之一。
传记
张思德一家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他的父亲张兴品也成年了,给地主做过长工和短工。后来,他被流放。张思德出生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粒米都没有。他的母亲病重,小思饿得拼命哭喊,吮吸着母亲的 *** ,一滴奶也吸不出来。没办法,我妈拖着大病的身子,去找主人,串到西边,要了一把谷米,捣碎,煮成糊状喂他,于是给他起了个小名字叫谷娃子。瓦兹出生不到7个月,母亲就去世了。母亲去世后,张思德的姑姑刘光友收养了他。张思德6岁的时候就在地里干活,割草、挖野菜、采蘑菇、摘松果,什么都干。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仪陇县,张思德之一个报名参加少先队,成为村里的之一个少先队队长。他积极帮助红军筹集粮食和资金,受到乡苏维埃的奖励。同年10月参加红军,在县独立团二营任通讯员,在瓦子寨战役中立功一次。同年冬,张思德进入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毕业后,他被调到军区政治部当交通员,不久加入了共青团,后来成为特务连的班长。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他赢了两挺机枪,多次负伤。
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1936年到达陕北后,进入云阳荣誉军校学习休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张思德的部队把老弱病残留在前线,组建了警卫连。因为受伤,张思德也被编入警卫连,担任副班长,负责八路军留守处和云阳镇荣誉军校的警卫工作。1937年10月,张思加入 *** 。从那以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1938年春,调到云阳八路军警卫营当班长。1940年春,中央军委警卫营被任命为通信班长。在工作中,他总是承担困难和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班里所有的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派遣。有些连队干部当班长,大多数班长、副班长当战士。张思德调到中央警卫团1连当兵,他愉快地服从了组织的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 *** 等 *** *** 工作的地方履行保卫职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安全工作中。为了保证 *** 等 *** 人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打扫车站,用石头铺路,修补窑洞,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们做衣服,编草鞋,喂马,挑水挑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做好各项革命工作。
1944年初,为响应 *** 中央群众生产运动的号召,张思德主动报名参加了中央组织的生产队,到距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并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我到安塞县的山里烧炭。他在任何地方都起着模范作用。他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次出炭他总是之一个钻到窑里。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像往常一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进山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倒塌。危急时刻,张思德把战士们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自己29岁的生命。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一千多人在延安凤凰山脚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会。 *** 亲自出席追悼会,敬献花圈,亲笔书写了对为人民利益牺牲的张思德同志的敬礼,并发表悼念讲话,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境界。
人物故事
勇敢地品尝野草
长征途中,为了克服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任务,组织发出了品尝百草的号召。在辽阔的草原上,杂草和毒草随处可见。品尝一种可食用的杂草并不容易,而且往往花费不菲。轻者中毒,重者可能死亡。那时,张思德总是带头品尝草药。他看到一种草,总是先尝一尝,找到一种可以吃的草,然后马上告诉兄弟单位。
一次,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美的沼泽地旁扎营。一个小兵来到池塘边,突然叫道:野萝卜!野萝卜!过来看一下张这边。果然,离池塘不远的地方有一丛丛长着绿叶的杂草,类似萝卜叶。小战士兴奋地冲过去,拔起一棵树,往嘴里送。张这边也忙赶了过来。拿走,放进嘴里,细细咀嚼,感觉又甜又涩。过了一会儿,张这边就觉得有点头晕,浑身无力。过了一会儿,他觉得肚子抽筋,吐出浓浓的水。他连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它。话还没说完,张思德把手中的草一扔,摔倒在地,失去了知觉。”过了半个多小时,张思德慢慢醒了过来,模模糊糊地看见那个小战士蹲在他面前拿着一个瓷罐。他连忙说,别管我,告诉其他同志。
吃到一半饱。
在延安时期,由于缺少食物,士兵们没有足够的食物。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年轻人,经常出去送信,长途跋涉,饭量很大。为了让大家多吃点,每次张思德吃到一半的时候,都会悄悄放下饭碗,提桶去打水。事实上,他让别人吃得更多。一次,两次,同志们都没注意。时间长了,张思德的秘密被大家发现了。
一个星期天,张思德跑了几十里路,从一个水坑里捞出一些小鱼。没有油,他把鱼洗干净晾干。把它放在火上烤,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吃饭。当大家都吃得很好的时候,他又要打开水了。不过,这次水桶被副班长拿走了。张这边只好回头。他发现他在碗里放了一些黑面馒头。他明白,这是战友们希望他多吃的。他故意细嚼慢咽,半天吃了半个馍馍,把剩下的放回盆里,正要走开,被战士小韩一把抓住。韩笑激动地说,班长,别瞒着我们。我们都知道。张一边说,我吃饱了。韩把张这边拖了回来,把那些小圆面包推到张这边。韩笑说,班长,我们荣辱与共。你不用一个人挨饿,可以留着给我们吃。张思德见推不开,就把一些包子掰成12块,分发给班里所有的战士,以平息这场风波。
张思德是怎么死的
张思德带领战士们执行烧炭任务时,窑洞突然塌方。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入党。为了悼念张思德,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主席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名人故事大全:张思德的故事
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多次负伤。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加入中国 *** 。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张思德对待革命工作总是认真负责,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着一个 *** 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他毫无怨言,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 *** 等 *** 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 *** 等 *** 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更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 *** 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说:“我们的 *** 和 *** 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篇讲话经过整理后收入《 *** 选集》,题为《为人民服务》。 *** 讲演的主题“为人民服务”,是中国 *** 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 *** 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这个宗旨,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扩展阅读:
革命烈士丁麟章的故事
革命烈士丁麟章(1907-1945),湖南平江人,1927年加入中国 *** ,1945年春,任新四军苏浙军区之一纵队第三支队政委,同年年6月,在孝丰百步山反击 *** 顽军五十二师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丁麟章,1907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嘉义区横江村一贫苦农民家庭。他7岁起入学读书四年,11岁时从师学篾匠。因师傅手艺平常,学艺不成,他又回家务农。
1926年夏,平江农*动兴起后,丁麟章兄弟五人一同参加了农协。1927年马日事变后,横江地区一片白色恐怖,丁麟章在农民自卫队里执行监视敌人的任务,工作十分出色。1929年,他加入中国 *** ,并转入平江县苏维埃游击队,历任班长、中队长。1930年夏,他随县游击队参加了两次攻打长沙的战斗。1931年,丁麟章调任平江县苏维埃 *** 警卫团一营副营长。期间,在保卫县苏维埃机关的历次战斗中,他的四个亲兄弟先后牺牲,自己亦三次负伤。但丁麟章没有屈服,没有退缩,没有停止反抗,他将仇恨埋在心底,将悲痛化作力量,继续前进。
1933年4月,丁麟章随警卫团编入湘鄂赣独立二师,仍任副营长,先后参加了湘鄂赣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战斗。
1934年,秋风阵阵,落叶声声,中央主力红军撤离苏区长征后,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便进入了艰难的游击战争时期。这时,丁麟章奉调到 *** 咏生县委军事部工作。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他率领游击队巧妙地与敌军周旋,多次掩护县委和县苏维埃机关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并寻机向白区发起进攻,缴获粮食和药品,缓解了苏区干部和伤员物资、药品奇缺的困难。
1935年1月,丁麟章调任红十六军参谋。为了做好扩大红军的工作,他组织了一个宣传队,深入到黄金洞地区,用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向群众宣传参加红军的意义。经过一个半月的深入宣传发动,黄金洞等地先后有140多人参加红十六师。
革命战争把丁麟章锻炼成了一位勇敢善战的红军指挥员。1935年6月中旬,平江南江桥哨烟弥漫,枪声不断,红十六师遭到了敌人重兵围困。危急中,丁麟章根据师长命令,带一个排从敌防线薄弱处穿插出去,再回头向敌军佯攻,有效地牵住敌军,使全师成功地从麦市突出敌军重围。此后,丁麟章一直随红十六师转战于湘鄂赣苏区,坚持了长达三年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1936年,西安事变如一声春雷,驱散了沉沉的内战阴霾,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局面日趋形成。1937年秋,湘鄂赣边区红军改编为新四军之一支队之一团后,丁麟章任支队司令部参谋。次年春,他随部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在岩奇地区,丁麟章调任一团三营营长。6月初,丁麟章随部突破日军芜湖至宣城的封锁线,到达溧(水)武(进)公路以北,宁(南京)杭(州)公路以东的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地区,开辟江南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0年4月,日本侵略军第十五、十七、一一六师团各一部共万余人,在空军的掩护下,分三路向皖南新四军进行大“扫荡”。由于 *** 驻守的南陵、繁昌、青阳等地相继失守,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云岭亦受到严重威胁。丁麟章奉命率全营在父子岭协同兄弟部队抵御前来“扫荡”的2000多日军的进攻。经过8小时激战,打退了日军10多次进攻,击毙日军370人,迫使日军后撤。
同年9月,日军再次向云岭地区的新四军军部发起进攻。丁麟章所在的之一团坚守在离云岭7?5公里的汀潭地域。战斗中,丁麟章率部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格斗,一直坚持到支援部队赶到。由于作战勇敢,同年秋,他升任新一团政委。
1941年1月,丁麟章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被 *** 顽军击中腿部。部队组织突围时,把他安置在皖南山区一户可靠的老乡家里,隐蔽养伤。
伤愈后,丁麟章立即重返部队,并于1942年被任命为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六团政委兼 *** 横山和京芜中心县委书记。他很重视军队支援地方的工作,经请示师部批准,调三营营长去溧水县任副县长兼军事科长,进一步充实加强了地方抗日政权和地方抗日武装。
当时,日伪军在龙都镇的圩埂边修了一个大碉堡,里面住有伪军一个连,经常出来残害百姓。丁麟章决定首先拔掉这个碉堡。由四连组成的突击队,在丁麟章的指挥下,每人抱着一床浸透煤油的棉絮冲到敌碉堡下,然后点火塞进敌碉堡。霎时,浓烟滚滚,烈火熊熊,碉堡中的敌军被大火逼出,纷纷缴械投降。此后,丁麟章和团长黄玉庭率领四十六团进入横山以北地区,不断地打击铜山镇、大宫坪、马家桥的伪绥靖队和维持会等反动武装,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在极端复杂而残酷的敌后作战中,丁麟章表现总是那么沉着、坚定,富有智谋。
1943年4月中旬, *** 顽军12个团,向驻在溧水和溧阳地区的新四军十六旅发起猖狂进攻,并于4月13日占领了新四军后方阵地回峰山和北经巷村。丁麟章和团长黄玉庭率领四十六团于当日深夜11时,迂?包围了北经巷村,全歼入侵的顽军6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使十六旅于4月14日晚间安全转移。
1943年11月,在攻打溧阳、高淳地区伪军的战斗中,丁麟章根据已掌握的敌情,改强攻为智取。他率部设伏于张沛桥以西,一举生擒伪军副师长陈炎生,并令其给添桥镇油坊据点的伪军写了一封“劝降信”,迫使100多名伪军全部放下了武器。
1944年12月,顽军七个团从浙皖交界的佐家庄、青岘岭、牛头山一线,分三路向新四军扑来。这次与丁麟章交锋的正好是皖南事变时的死对头。于是,他率全团士兵同仇敌忾,英勇出击,与兄弟部队一道,很快夺回了牛头山,青岘岭一线阵地,取得了反顽战斗的胜利。
1945年上半年,丁麟章先后被任命为新四军苏浙军区之一纵队第二和第三支队政委。同年6月, *** 顽军又集中了28个团,向东西天目山发起进攻,并首先抢占了吉县孝丰镇。丁麟章在率部参加夺取孝丰镇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8岁。
任务身后
1945年,在最激烈、最艰苦的第三次天目山战役中,为了反击 *** 52师对新四军的进攻,时任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队二支队政委的丁麟章英勇作战,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38岁。1957年,丁麟章同志的战友吴咏湘将军不顾癌痛绝症的折磨,抱病亲自到当年丁麟章烈士牺牲的浙江孝丰,寻找丁麟章烈士的墓茔;由于长年的战乱,加之时间久远,要在荒无人烟的山上找到丁麟章烈士的遗骸,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当地 *** 的大力协助下,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找到一位当年掩埋烈士的老乡,经过仔细辨别,丁麟章烈士的身份最终得到了完全确定。丁麟章烈士的遗骨最终被迁葬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功德园中。
张思德的生平简介和他的光荣事迹!
越快越好!!!!!!!!!!!!!!!张思德
生日: 1912年10月10日
忌日: 1943年02月07日
民族: 汉族
籍贯: 四川仪陇思德乡
职业: 军人
解读战士张思德:
1944年9月8日, *** 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生平
-孤儿“谷娃子”在革命军队中成长为浑身是胆的“小老虎”,长征期间他三次过草地
-参军11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已当了团长甚至是旅长,张思德身为战士却从不计较职务高低
-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9月5日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背景
-张思德牺牲后, *** 发表了传扬天下的《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毛主席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张思德当过班长,又从班长当回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其高尚品质十分可贵。 *** 在演讲中称赞:“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牺牲后, *** 随即吩咐,晚上要多派些人站岗,防止尸体被狼吃了,尽快把尸体挖出来,洗干净,买一口棺材;开追悼会,我要讲话。党的领袖如此关心一个普通党员和战士,远不止是出于私人感情,而是表现出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
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 *** 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
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 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木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 *** 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
求文档: ()的李大钊,()的俩小儿,()的张思德用恰当的四字词语概括上述人物品质或特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沉着冷静)的李大钊(勤学好问、敢于质疑、乐于探索)的俩小儿
(舍己为人、舍生取义、先人后己)的张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