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能否赢得滑铁卢战役?如何评价滑铁卢战役后的拿破仑

bk2898 81 0

拿破仑能否赢得滑铁卢战役?

简短的回答是“是”。事后看来,惠灵顿和布鲁彻的胜利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当时似乎并非如此。

拿破仑应该在当天早些时候发动攻击,而不是像他的炮兵坚持的那样等待地面干燥。这使普鲁士人得以前进并成为战斗后期的一个因素。

拿破仑应该努力包抄威灵顿,而不是依靠内伊的血腥正面进攻。

拿破仑应该在早上立即占领 La Haye Sainte。事实上,它在下午的损失几乎注定了盟军一方。

拿破仑不应该允许内伊对英国步兵坚不可摧的方阵发动大规模骑兵冲锋。这是一种愚蠢的策略,在拿破仑战争中从未奏效。

拿破仑真的应该让达武在他身边,而不是在滑铁卢的内伊。没有让他参加竞选是一个很容易避免的严重错误。

自 1815 年以来,兵棋推演者无数次地问过这个问题。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确定,如果采用不同的战略和战术,历史结果会有所不同。

战斗和战争胜利的必然性是基于时间视角和缺乏想象力的幻想。

如何评价滑铁卢战役后的拿破仑

拿破仑自以为有雄才大略,攻无不克,却没有想到在滑铁卢一役中被打得一败涂地。滑铁卢战役在历史上传为笑柄,而滑铁卢一词从此也成了失败的同义词。
1815年6月18日爆发的滑铁卢战役,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
1815年初,拿破仑在厄尔巴岛获悉反法联盟在维也纳会议上由于分赃不均而几乎分裂,率旧部逃离厄尔巴岛回巴黎,重登帝位。英、普、奥、俄等国君主停止争吵,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了70万重兵,准备分头进攻巴黎。6月18日,拿破仑率兵10万余抵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村,与盟军中英国将军威灵顿所率的6万兵相遇。拿破仑判断,英军阵地的弱点在中段。他决定佯攻英军右翼,重点攻中段。上午11时,法军开始攻击英军右翼的乌古蒙堡,形成对峙。午后一时,正当拿破仑想以主力猛攻英军中段阵地时,忽然获得布吕歇尔集结的普军来援英军的消息,拿破仑被迫从总预备队中抽出两个骑兵师阻滞普军。同时,火速传令原负责追击普军的格鲁希立即回师支援滑铁卢,一面猛攻中段。英军顽强抵抗,双方伤亡很大。下午6时,拿破仑占领了中段的圣拉埃村。由于争夺战异常激烈,英军开始支持不住,法军也难以再扩大战果,双方都等待援兵。最后,英军盼来了布吕歇尔的3万援兵,而法军的援军却没来,于是战局急转直下,拿破仑腹背受敌,最后大败。在这个战役中,法军损失3.2万人,联军损失2.3万人。滑铁卢战役后,联军很快攻占巴黎,拿破仑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在滑铁卢大战中惨败,标志着他政治生命的终结,最后他在大西洋中的一个荒凉小岛——圣赫勒拿岛上结束了他那富有戏剧性的一生。因此,滑铁卢战役被称为是对欧洲历史起“转折作用”的一场大战。
自古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长城内外,尸填巨壑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此一证也。拿破仑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共和思想却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此又一幸也。
滑铁卢战役是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最终决定了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命运,对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悲惨世界》里雨果为什么要这么详细地写滑铁卢战役?

1、描写那个时代的面貌,只是以冉阿让为线索,大篇幅的描写滑铁卢战争,只是要表现那个的时代的面貌,同时了表现了他的个人对于拿破仑的看法。

2、雨果讨厌战争,描述战争是为了说明人物的悲惨,社会道德的沦丧是由战争引起,顺便表现背景。

滑铁卢战役对当时的欧洲到底意味着什么?

滑铁卢战役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天才输给了数学家,这意味着军事模式的改变。中世纪的战争模式结束了,欧洲进入了现代战争模式。中世纪的战争凸显了个人色彩和个人荣耀。滑铁卢之后,总参谋部正式成为大国军队的核心部门,并将在未来的新战争中大放异彩。

我想知道,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法国和反法同盟双方各投入的兵力。

我想知道,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法国和反法同盟双方各投入的兵力,还有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法国是已绝对优势的兵力情况下输给了同盟军,为什么法国会战败,这个跟拿破伦有什么关系吗。?
法军17.9万,英荷联军9.4万,普军12万,奥军25万,俄军16.8万。法军预备队30万,联军预备队35万,局可信的参战人数为法军17.9万,联军71.5万。
滑铁卢战役,英军2.8万,荷军3.1万,剩余为比军,汉诺威军共6.7万,赴元的普军为8.9万,参战人数因为3万7千 .法军参战兵力为7.4万,应该说是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输得,否则他为什么要格鲁西紧急增援?拿破仑本身指挥有误,内伊元帅过早投入骑兵,格鲁西迟迟不到,最后才因为布吕谢尔以优势兵力撕破法军防线,而造成全军崩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