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七书包括 武经七书介绍(武经七书包括哪些兵书战策)

bk2898 78 0

武经七书介绍包括哪些兵书战策

武经七书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中国军事著作的精华。

注重军事史学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基本包括了北宋以前的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华。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李靖问对是武经七书之一判断题

李靖问对是武经七书之一判断题。错误。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简称《唐李问对》。旧题李靖所撰。由于新旧唐书都没有此书的记载,所以许多人怀疑此书是伪作。北宋陈师道等认为是宋人阮逸伪托,元朝马端临则认为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震等人所校正。

宋神宗颁行武经七书的原因

具体要求如下:
1、请用知识小品文回答(1000字左右)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形式。
2、文字应通俗、流畅、有趣,可采用各种修辞手法,联系日常生活,借助经典故事来说明问题。
3、附加问题:把题目修改得更有悬念感(就是把【为什么宋神宗要颁行《武经七书》?】联系一下当时的背景啊什么的改得更生动一点,但引向的还是知识小品文那篇答案)
《武经七书》里为什么要有《李卫公问对》这样的君臣问答?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虽然根据《太平御览》可以知道宋初就有过军事方面的“七书”,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正式颁定并被固定下来是在宋元丰年间,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乙未,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于》、《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武经七书》即源于此。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设置武经博士。《武经七书》是自宋代以来封建社会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能否谙熟《武经七书》,成为统治者选拔军事人材的一条重要标准。
   当时流行于天下的军事著作也有上百种,单单挑选这七本书作为中国古代考武举的基本教材,原因就是这七本兵书代表性最强。选择先秦时代的六套顶级兵书,即便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选择《李卫公问对》的原因就复杂了。
   首先,《李卫公问对》采用的是新颖的形式——君臣问答。秦汉以后直到两宋,各家各派的学者在先秦文献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成果,往往是“书不破注”的,不单独是对先秦儒学经典“书不破注”,对先秦兵学也一样。具体的讲,这1200多年之间尽管有诸如曹操的《孟德新书》问世,但是《新书》本身就是作为解读《孙子》而作。截止到颁布《七书》之时,《孟德新书》的理论价值,可以说除了《武经七书》本身和《孙膑兵法》,再无其他兵书可与之比美。何况陈寿的《三国志》没有记载《孟德新书》,那么《新书》能否流传到北宋也值得怀疑了。
   其次,在先秦时代,作战方式经历了贵族式的车站到基本靠步兵作战的沿革,而秦汉以后屡屡有异族政权凭借其骑兵优势南下侵犯中原的战争,先秦兵书的效用就不是太大了。而《李卫公问对》则不同,它是记录唐太宗和卫国公李靖军事思想的史料,即便不都是卫公所作,却能反映卫公的实战经验——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突厥、西定吐谷浑,经验丰富、地域广阔、绝无败仗,而且灭突厥和定吐谷浑还是大兵团骑兵作战的典型例证。
   第三,《李卫公问对》的思想性很强,甚至比先秦兵书透彻深邃。《问对》从探讨《孙子兵法》“奇正”命题入手,对如何争取战场主动地位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多方面的联系:它指出奇正原是指正兵变为奇兵,即古代五军阵(东、南、西、北、中五军)中位于“阵地”的正兵,向位于“闲地”实施机动变为奇兵;它把奇正与“虚实”、“示形”、“分合”等结合起来阐述,探求它们之间的关系;《问对》继承了先秦六部兵书主张重战、慎战的原则,继承了孙武子的“知胜有五”,总结出了“知败有十”;它还记录了卫公李靖发明的“六花阵”,此阵上承诸葛武侯的八卦阵,下启戚继光的鸳鸯阵。
   于是,《李卫公问对》凭借君臣问答的特殊形式、借鉴了许多前人兵学思想、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骑兵战术三大优势,也被选入了官方军事理论著作体系中。
   通过颁布《武经七书》——尤其是把《李卫公问对》列入《七书》范围这一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宋神宗是很渴望收复旧山河的帝王,不是那个甘心签订澶渊之盟的宋真宗可比的。

“武经七书”指的是那几本书?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桐键昌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之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北宋 *** 颁行《武经七书》是遵照皇帝宋神宗的旨意进行的。为适应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宋神宗于元丰三年(1080)命令当朝更高学府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组织力量校定、汇编、出版上述七书。武学博士何去非参与了此项工作。校定这七部兵书,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到元丰六年(1083)冬才完成了刊行的准备工作。校定后的这七部兵书命名为《武经七书》,共25卷。这是北宋朝廷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来的,作为武学经亮燃典。可见,这七部兵书是何等重要。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武经七书》颁行后,备受世人关注。为了更好地发挥它在战争、国防、建军、教学中的作用,注家蜂起,先后出现了几十种注释本,其中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注本,有宋朝施子美的《武经七书讲义》,明朝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黄献臣的《武经开宗》,清朝朱塘的《武经七书汇解》、丁洪章的《武经七书全解》等。这些注释本,对研究、学习《武经七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经七书》颁行后,成为宋朝以来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南宋规定,武学(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学习兵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武经七书》宋刊本,曾被日本人买去;后来特别是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翻译本和注解本。捞呤阌中的头两部兵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可见《武经七书》在国外的影响之大。
  中国宋代官方校刊颁行的兵法丛书和军事教局扒科书。宋神宗于熙宁五年(1072)六月,继宋仁宗之后重新开设“武学”(军事学校)。为了适应教学和军事训练的需要,元丰三年(1080)四月,宋神宗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版行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校定后的七部兵书共25卷,于元丰年间(1078~1085)刊行,统称《武经七书》,以之考选武举和教学。
  《武经七书》北宋刊本已不可见,现存宋孝宗或宋光宗时刻本,原为陆心源宋楼藏书,后被日本岩崎氏买去,藏日本静嘉堂。国内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宋本《武经七书》校刊精审,明清以来翻刻传抄,多据为底本,成为独具特色的《武经七书》系统本。
  《武经七书》问世之后,注家蜂起,存世之作,不下数十种。宋朝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是现存最早的注本,对明清注家起了发凡启例的作用。明朝建国,重视武学,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促进了对《武经七书》的研究。代表性的注本有刘寅《武经七书直解》、黄献臣《武经开宗》、张居正辑注《武经七书》、李贽《七书参同》、陈玖学《评注七子兵略》等。其中《武经七书直解》因“注疏详明,引据切当”,最为后人重视。清朝沿袭宋明旧制,亦重《武经七书》,然注家大多限于汇辑前人旧说,少有新意。影响较大的有朱墉《武经七书汇解》、丁洪章《武经七书全解》等。《武经七书》集中了中国古代兵法的精华,被宋朝及后世确定为兵学经典,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各种注本对人们学习和研究《武经七书》具有参考作用。
  《孙子兵法》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