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此时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显,朱元璋也会将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来,嘘寒问暖。
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最后善终了吗
刘伯温最后没有善终。
刘伯温不得善终,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学问太好,上懂天文下懂地理,尤其擅长玄学;二是为人过于精明,把所有事情都看得透透的,这两条无疑都犯了朱元璋的忌讳。
学问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的时候,老朱还未称王,不过是韩林儿手下的一员大将,这个时候老朱也没有想过要称帝,但自从刘伯温归附他以后,野心逐渐膨胀。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刘伯温去世前送朱元璋一筐鱼是何意思,17年后朱元璋才领悟,却悔之晚矣?
刘伯温去世前送朱元璋一筐鱼是何意思?这个事,明显属于民间传说。因为《明史》中根本就没有这个记载。不过为了清晰些,还是先简单说下,此事的经过。
话说,刘伯温自出山后,辅佐朱元璋一统天下。于是乎,从此便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说。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请功臣吃饭,为何刘伯温指着菜说,我们都要死?
关于刘伯温指着菜说我们都要死的原因是,朱元璋朱元璋请功臣吃饭的几道菜大有讲究,别看只是燕窝、红烧兔子肉以及炖狗肉这三道菜,但是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说明朱元璋动了杀机,要将他们这些功臣都赶尽杀绝。至于朱元璋为何想杀了这些功臣,就要从朱元璋当初建立明朝建说起。
刘伯温 历史记载详细资料?
刘伯温 历史记载详细资料?。。。。。。。。。。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目录[隐藏]早年生活 仕途生涯 辅佐朱元璋 晚年生活 著作 部份诗作 家族 子女悲剧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 刘伯温传说 早年生活仕途生涯辅佐朱元璋晚年生活著作部份诗作家族 子女悲剧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刘伯温传说
[编辑本段]早年生活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 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之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编辑本段]仕途生涯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 *** 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编辑本段]辅佐朱元璋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编辑本段]晚年生活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乃是天下之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於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後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後,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後,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後,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後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後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 *** 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後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於青田武阳夏山。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諡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 *** 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 *** 。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编辑本段]著作 刘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作有:
《郁离子》
《覆瓿集》
《写情集》
《犁眉公集》
《春秋明经》
《百战奇略》
《时务十八策》
《火龙神器阵法》
《滴天髓》
此外,民间亦有多部与刘伯温有关的小说。当中,有说他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亦有说他很会占卜,并著有《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後所发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後数百年的事。不过,由於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就已离世,使这些故事和预言的真确性存疑。
其中的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後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列朝诗集小传》评道:「窃窥其所为歌诗,悲惋衰飒,先後异致。其深衷托寄,有非国史家状所能表其微者、每尽然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