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一翻译及创作背景(刘禹锡写秋词的创作背景)

bk2898 73 0

秋词其一翻译及创作背景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整理了《秋词·其一》的翻译及创作背景,供参考。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作者简介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贞元九年刘禹锡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书;贞元十六年,为徐州掌书记;两年后调任京兆渭南主簿;贞元十九年,擢升为监察御史。开成三年,刘禹锡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一年后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终年71岁。

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他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刘禹锡精于文,善于诗。刘禹锡的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尤以律诗和绝句见长。有《刘梦得文集》40卷,现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为北宋时辑录,收有遗诗407首,杂文22篇。

刘禹锡写秋词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写《秋词》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仔侍赐死,刘链李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原文: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念唤吵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秋词文学短评700字左右

秋词文学短评700字左右如下:

秋词是一首传统的中国古诗,其作者和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然而,从其深邃的诗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来看,可以推测它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秋词与那首元曲情感相似

《秋词》和元曲《天净沙.秋思》的情感相似。简单的说:都写秋,前者歌颂秋;后者悲秋。
《秋词》这首诗是刘禹锡之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供参考。

秋词诗意全解

《秋词二首》的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人们就悲叹秋日的寂寥萧索,我却说秋天远胜过春天。秋天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带到了碧蓝的九霄。秋天时山明水净,夜晚时开始降霜,满树的枝叶现在已经有红有黄。试着登上高楼,冷冷清秋的凉意更是深透入骨,再没有春天的景色那样朝气蓬勃使人欣喜若狂。

《秋词二首》的原诗
《秋词二首》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的创作背景
《秋词二首》写于诗人三十四岁时,当时诗人被赶出了朝廷,被贬朗州司马,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而这首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借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