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古诗的意思翻译 大林寺桃花古诗的意思翻译是什么
1、《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2、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大林寺桃花古诗,扉什么意思?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帮我找几首诗!分别是《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冬》,《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拜托了!
《冬》作者:杜莆本课课文导读
用词如果说要追求以一当十的效果,那莫过于诗歌了。如《泊秦淮》一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的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对秦淮河的月色烟光产生一种朦胧、迷茫的感觉,仿佛眼前重现了六朝的贵族在秦淮河上醉生梦死的情景,同时感受到晚唐绮靡腐败的风气。再如《春望》中的“破”“深”等都有着很深的含义。
诗歌的构思同样追求巧妙。如《过零丁洋》一诗中,诗人将自己个人的经历和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比喻说明国家和个人的境遇,接着五六两句又巧妙地运用地名抒发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将叙事、抒情结合,构思巧妙神奇。再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巧妙地利用自然界存在的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主题。
学习这四首诗,要体味诗人浓郁的爱国热情,咀嚼准确精妙的语言,诵读这几首诗,增加诗歌积累。
双基知识导学
1.注音
溅(jiàn) 抵(dǐ) 簪(zān)
搔(sāo) 戍(shù) 夜阑(lán)
4.解释
(1)感:感伤。
(2)时:时局,时事。
(3)溅:溅滴。
(4)深:草木丛生。
(5)抵:值得。
(6)白头:实指白发。
(7)笼:笼罩,课文表示烟雾月光轻柔笼罩秦淮的朦胧状。
(8)犹:还。
(9)冰河:冰封的黄河。
(10)惶恐:惊慌害怕。
(11)零丁:孤苦的样子。
(12)取:助词,表动态。犹“着”“得”。
(13)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5.辨义
寥落 寂寥
“寥落”,稀少。“寂寥”,寂静、空旷。
身世 身份
“身世”,人生的经历、遭遇(多指不幸的)。
“身份”,自身所处的地位。
惶恐 惶惑
“惶恐”,惊慌害怕。“惶惑”,疑惑恐惧。
6.基础问题
古人说:知人论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人的情感有很大帮助。请查阅资料,谈谈《春望》和《泊秦淮》两诗的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逃往四川。安史叛军攻下了长安城。756年7月,杜甫听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于是将家小安顿在嘟州,前往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由于他官小位微,未被囚禁。可是他被迫留在沦陷的长安城中。第二年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可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诗人睹物神伤,眺望长安城中破败景象,写下此诗。抒发了他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杜牧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生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但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便使他的诗感慨而深沉。秦淮河,自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之地。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目睹达官贵人们不理朝政,纵情声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首七绝。
疑难问题解析
1.有人说“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烟只罩江水,月只服白沙,不好理解,对此你怎么看?
从常情来看,绝不会出现烟只罩江水,月只照白沙的情况,这其实是诗人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正常的理解应该是,“烟、月笼寒水、笼沙”。轻轻暮霭和淡淡月光,笼罩着着寒意可感的江水,笼罩着两岸沙滩,表现了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互文见义的诗其实还有很多,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边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有什么见解?
之一种说法是将“溅泪,惊心”的主体定位为人。因感伤时势,见到怒放的鲜花,不禁悲怆溅泪,听到鸟鸣,不由地魂悸心惊。司马光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说法是说“溅泪、惊心”的是花鸟。花溅泪、鸟惊心,无情花鸟尚且如此,有情之人可想而知矣。这是拟人的写法,“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现在却说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岂不更生动感人?
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
3.在陆游的诗歌中,诗人为什么会“僵卧孤村不自哀”?
这句话表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诗人虽然因为主战而遭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退居在家乡孤村,但诗人却时刻挂念着风雨中的祖国,希望祖国强大起来,能够收复失去的河山,所以尽管自己身处逆境,却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并不为自己的处境悲哀,而是希望有朝一日继续为国效力,为国“戍轮台”。
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杜甫的《春望》,回答文后问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一个是残垣断壁,另一个是富有生机的“城春”,对照强烈。
C.“国破”与“山河在”,前一个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一个词写山河依旧,两个词意相反。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之景物。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各有什么作用?
3.补全诗的语句,并写出所补出的句子的作用。
分析:1.国都沦丧,显然由眼前“城春草木深”推演而出;
2.从这两个字给读者的感觉方向来思考求解;
3.注意“抵”的写法,把自己置于情景中(换位思考)来体会感受,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1.D 2.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市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 3.家书抵万金 这句诗以极为平常的语言写出了消息隔断、久盼音讯时的内心感受。
双基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春望》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字 ,他的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 ”。查阅资料,我们可以得知他的代表作品为“三吏”“三别”,分别指 、 、 、 、 、 。
2.《泊秦淮》的作者是 ,时称“小杜”以别于 ,诗中《 *** 花》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是 。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选自 ,作者 ,号 , 朝著名诗人。诗中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的诗句是 。
4.《过零丁洋》选自 ,作者是 ,是 (朝代)大臣, 家,字 ,号 。
5.与“烽火连三月”相呼应的诗句是 ,与“家书抵万金”相呼应的诗句是 。
6.下列粗体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烽火(fēng) 夜阑(lán) 寥落(liào)
B.飘絮(xù) 杜牧(mò) 惶恐(huáng)
C.儒家(rú) 澎湃(péng) 笼罩(lǒng)
D.辛苦(xīn) 悼念(dào) 桎梏(gào)
7.下列诗句中粗体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欲不胜簪(简直) 僵卧孤村不自哀(躺着不动)
B.国破山河在(国家,地区) 家书抵万金(家信)
C.夜阑卧听风吹雨(夜深) 留取丹心照汗青(赤诚之心)
D.铁马冰河入梦来(披着铁甲的战马) 干戈寥落四周星(泛指兵器)
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名句。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下列作家、朝代、作品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 唐朝 《泊秦淮》 《江南春绝句》
B.陆游 宋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示儿》
C.文天祥 南宋 《过零丁洋》 《正气歌》
D.杜甫 唐朝 《春望》 《静夜思》
二、阅读理解
10.对《春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B.“花溅泪”“鸟惊心”,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写诗人见到美丽的花儿,不禁流出眼泪,听见鸟儿的叫声而暗自心惊;一种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共有的想法,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沉痛感情。
11.《泊秦淮》中按照诗人的活动,应该先有“夜泊秦淮”,才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原诗为什么要颠倒呢?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效果。
12.《泊秦淮》中后两句诗作者是在讽刺商女吗?为什么?这是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对《泊秦淮》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之一句连用两个“笼”逼真地描绘出秦淮河上月光迷蒙、飘忽的景象。
B.第二句逻辑关系很强,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因为“近酒家”,才会听曲而产生慨叹。
C.最后两句指责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还在唱《 *** 花》的曲子,对歌女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D.这首诗把诗人观景听曲而产生的空虚、怅惘和悲哀通过对商女的埋怨而表现出来,把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融为一体。
14.对一首诗的解说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首句中“僵卧”一词表现出诗人已年迈体衰,第二句中的“轮台”借指北方边疆。这两句为述志,表现出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怀。
B.后两句中的“夜阑”指夜深,“冰河”借指寒冷的北国战场。这两句是记梦,“铁马冰河”的梦境,更充分地展示了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C.全诗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把梦境与报国壮志融合起来,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D.全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感情激昂,但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壮志难酬、对现实不满的思想。
15.请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诗人听到商女唱《 *** 花》时的心理活动。
1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既有写实的,也有写梦境的,把两者巧妙衔接起来的是 。
1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产生“铁马冰河”这一梦境的原因有哪些?
18.“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风吹雨”除了写实外,还有其他的深意吗?说说看。
19.《过零丁洋》这首诗的颔联巧妙地将国事与个人身世结合在一起。“山河破碎风飘絮”是写 ;“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写 。
20.选出下列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自从中了进士,担任起重要国事之后,就为国事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
B.“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个比喻句,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是承接“辛苦”一句的意思说的。
C.“惶恐滩头说惶恐”写的是在江西起兵奔赴浙江为解除临时国都杭州被困时的惊恐心情的,有为国担忧的意思在内。
D.“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现在我已被元军扣留、囚禁,绝无生还之路,只有留下诗句,表达对我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在史册上留名了。
参考答案
1.杜甫 子美 诗史 《潼关吏》 《新安吏》 《石壕吏》 《垂老别》 《无家别》《新婚别》
2.杜牧 杜甫 陈后主
3.《陆游集》 陆游 放翁 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4.《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 南宋 文学 履善(宋瑞) 文山
5.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6.C(寥落liáo;杜牧mù;桎梏gù)
7.B(“国破山河在”的“国”是“国都”的意思,这里指长安。)
8.(1)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2)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3)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又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
(4)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9.D(《静夜思》是李白的作品)
10.D
11.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先注目于那精彩画面(这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12.不是。这是一种曲笔,字面是批评商女,其实意蕴非常丰富:一是特指商女犹唱,感叹南朝之亡,斥责陈后主君臣轻荡招致危亡;二是揭露座中那些欣赏亡国之音的达官显贵,歌女“不知”,你们这些王公大人难道还“不知”吗?三是让人们从陈代荒淫亡国联想到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王朝的命运
13.C 14.D(“对现实不满的思想”错误) 15.略
16.夜阑卧听风吹雨
1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作者“尚思为国戍轮台”,又因为“风吹雨”的声音和战场上的声音有相似之处,所以作者会产生“铁马冰河”的梦境。
18.“风吹雨”即是写眼前生活中的现实,又有象征意义。它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随时都会有颠覆的危险。
19.国家的衰微 个人的境遇 20.C
回答者:紫凝菲若 - 试用期 一级 12-27 19:11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 ① 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② .
夜阑 ③ 卧听风吹雨,铁马 ④ 冰河入梦来。
[ 注释 ]
① 僵(jiāng)卧:挺直躺着。 ② 戍(shù)轮台:守卫边疆(jiāng)。轮台,汉代西域地名,现在新疆轮台县。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③ 夜阑(lán):夜深。 ④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 赏析 ]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回答者:赖金钗 - 试用期 一级 1-2 15:0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描写春天的诗句:《大林寺桃花》http://zuowen.cndmoz.org哪里有详细的译文赏析?
描写春天的诗句:《大林寺桃花》,哪里有详细的译文赏析?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译文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都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作品鉴赏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之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白居易诗选 七绝·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白居易诗选 七绝·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 白居易诗选 七绝·大林寺1桃花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2,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3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芳菲:盛开的花。尽:指花凋谢。 3长恨:常常遗憾。
【译文】 四月里别处的春花都凋谢了,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开放。人们常遗憾春天走了就再也无处寻找,却没料到春天悄悄地转移到这里来。
【赏析】 本诗创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春,是白居易同友人游大林寺时所写。当时诗人作有《游大林寺序》一文来记录这次游历,描写了大林寺的优美风景。本诗是《游大林寺序》中的一首绝句,既是一首记游诗,又是一首难得的写景佳作。「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为佛教圣地。 全诗篇幅虽短,但意境却很深远,品读起来,平淡的语言之下另有一番情趣。一、二句是对景色的描写,融情于景。这两句是说,此时已到了孟夏时节,正是花朵凋零的时候,却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看到了桃花刚刚盛开的景象,这里俨然一派春天的景色。「芳菲尽」对应「始盛开」,惊喜之情蕴涵其中。这两句在写景之外,体现的是诗人感情和思绪的跳跃:原本愁绪满怀为春华逝去而感叹,现在突然看到盛开的桃花,顿时惊喜不已。 三、四句抒情。春天归去的时候,自己常遗憾没有地方可以找到它,原来春天并未离开,只是自己不知道它悄悄地躲到这高山古寺中来了。诗人对春天的珍惜、留恋,在这里都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这首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极富情趣而又发人深省,是唐人绝句中的名篇。全诗短小精悍,且从内容到语言都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但是仔细品读就会发现,这首小诗情趣盎然、韵味悠长,是一首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