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科学家的简短资料
“两弹一星”元勋情况:[2] 授勋时过世(7人) :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此后过世(9人) :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仍健在(7人):程开甲、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光召、于敏。两弹一星除了邓稼先其他科学家的资料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辉煌的名字:两弹一星元勋: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院士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物理泰斗王淦昌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冶金学家吴自良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学泰斗钱学森院士
钱学森(像)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 *** 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学家彭桓武
另外你在百度百科上搜,又很多。我得内容非原创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我们常说高科技的“两弹一星”分别指什么?
最开始的两弹一星是指 *** ,导弹和人造卫星。在后来,其中的 *** 又成为 *** 和氢弹的统称。从1960年到1970年,中国接连成功发射了导弹, *** 和人造卫星。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业,在科技上留下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那么接下来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两弹一星吧。
制造中国之一颗 *** 的主要科学家有哪些
朱光亚、邓稼先。
朱光亚是中国之一颗 *** 科学技术计划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提出关键性的部署,对当时中国 *** 的研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邓稼先是中国之一颗 *** 理论设计攻关的组织领导者,对 *** 中的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运输等主要理论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作出了哪些贡献(只需说"两弹一星"的科学家的其中一位,并说出他的个人资料和贡献)
邓稼先除外聂荣臻 两弹一星的元勋
在人民 *** 的之一代将帅中,早年留洋以图科技强国者不在少数。他们后来虽投笔从戎,却从未放弃过当年的理想,聂荣臻元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曾参加南昌和广州起义,是红军的创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领导科技工作,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平
■在十大元帅中,只有聂荣臻直接参加了南昌和广州两大起义
■聂荣臻是中国“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的直接领导者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江津县。他8岁入私塾。后人高等小学,1917年夏考入江津中学。在校内,他接触到《新青年》等杂志,曾与同学相约“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因参加 *** 日货运动被校方勒令退学。恰逢当时四川勤工俭学运动迅猛发展,他决定到西方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21年初,聂荣臻到达法国,在那里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陈毅、 *** 等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思想上也从“实业救国”转变为信仰共产主义。1922年,他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 *** ,翌年春加入中国 *** 。1924年秋,他来到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学习,后来与叶挺等人被秘密派往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成为中国 *** 早期培养的宝贵军事人才。
1925年,聂荣臻回国后,先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任秘书兼政治教官,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负责传达党的指示和调配干部。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他协助周恩来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特别是成功地组织了以叶挺独立团为基础的第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同年12月,聂荣臻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并身先士卒战斗在之一线。
广州起义失败后,聂荣臻赴上海转入地下,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他终日兜中揣一张月票在市内奔走,还练就一身跳电车甩掉特务盯梢的本事。1931年底,他进入江西瑞金,不久任红一军团政委。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率领这支红军主力南征北战长达五年。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聂荣臻任之一一五师副师长,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参与指挥了平型关大战。此后,他率2O00多人进入五台山区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半年多就将部队发展到4万人,建立了 *** 称赞的“抗日模范根据地”。1944年8月,聂荣臻赴延安出席“七大”。抗战胜利后,他继续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后担任华北军区司令员,领导了华北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曾任北京市市长、人民 *** 代总参谋长等职。1956年11月,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后又担任国防科委主任。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先后试验成功了“两弹”(核弹、导弹)“一星”(人造卫星)。
晚年的聂荣臻仍然关心国防科研和军队建设,关心国家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1992年5月14日,这位共和国仅存的一位元帅,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93岁。
背景
■四川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为全国各省之最,聂荣臻所在的江津又为四川之冠
■以“实业救国”的理想始,最后又成为振兴国家科技事业的领路人,其人生轨迹反映出历史的必然
旧中国的极度贫穷落后,列强依仗“船坚炮利”和优质商品的入侵; *** 了当年一代青年学子奋起,寻找救国图强之路。聂荣臻的家乡四川虽然相对封闭,然而自从“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水道被洋轮驶入后,渴求外向发展且人口过剩的蜀中在近代形成了一股出外求学谋生的风潮,这个内陆省份的学子一跃而成为留学日、法等国的先进。五四运动后的两年中,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达492人,为全国各省之最。这批四川学生中,又以聂荣臻所在的江津人最多,共有40多人。
他们起初多是胸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远涉重洋到西方学习科学知识。当时的欧洲正值十月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各种思潮活跃之际,不少留法青年由此接受了马列主义学说。聂荣臻在1922年给父母的信中曾写道:“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这表明他已经完成了决心先实行社会革命的思想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戎马半生的聂荣臻感到终于有条件实现青年时科技救国的理想,欣然接受了领导国家科技工作的重任。历史似乎在这里转了个弯,其实这也是中国特定的国情使然。如果不以革命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也不可能有科技强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