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以及他经过的地方(郑和下西洋路线有什么特点?)

bk2898 77 0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以及他经过的地方

之一次从永乐三年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 (今科泽科德)。
  第二次从永乐五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七月,沿同样的路径至古里。
  第三次从永乐七年九月到永乐九年六月,以东印度洋为中心,从爪哇、苏门答腊往锡兰,又北上印度东海岸,抵孟加拉湾,然后折回马六甲海峡,在马六甲修筑城塞后返国。
  第四次从永乐十一年十月到永乐十三年七月,又经东印度海岸折往波斯湾,到达霍尔木兹。也有认为这次远航到达东非沿海的。
  第五次从永乐十五年秋到永乐十七年七月,与前次航线相同,抵波斯湾,又另分一支船队经由 *** 南岸远航到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马林迪等地。
  第六次从永乐十九年春到永乐二十年八月,除驶入波斯湾外,另有分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
  第七次从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进行了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 *** 的麦加。

郑和下西洋路线有什么特点?

不要图,只要他的特点!!!!
郑和下西洋具有什么特点 ?
时间早,时间长,规模大,路线长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日益减少.清朝 *** 对外长期实行了什么政策?
闭关锁国
1、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 *** 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主要是延近海前进。技术条件是当时的船只还不能够进行远洋出海,只能在海岸线附近航行。

应该是《南京条约》的签定吧……第二个不太确定。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利益驱动揭露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权的影响



如果说南海对于宋元是商业和利益之海,那么对于明初则是礼仪和朝贡之海。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代表了南海的不同走向。公元1433年,也就是宣德八年,农历正月初一,北京西园照例举行灯会。明朝唐玄宗朱瞻基亲自陪同王太后。北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节也去观看了。一位名叫杨士奇的大学生还赠送了十首颂诗。


今年是平淡的一年。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春季虽然少雨,但很快由官仓给予救济。而贵州和广西的两个“野蛮人”在五六月份就被官兵轻松放倒了。中央派人到黑龙江省口的努尔甘都,重修永宁寺碑,重新立界。为了提高裁决效率,8月,朝廷一举裁掉了77名多余的京官,并对本科、前两科、部分省官进行了考察,挑选出优秀的备用。“明初 *** 尝试向地方派驻巡抚,在这一年明确职责。法院重审并赦免了5000多名囚犯。玄德看鲍彤开始选角。皇帝下令维护北京50米高的白色佛塔。剪灯余话,临摹已久,当年有了之一次雕版。这部讲述人鬼之间世俗婚恋的短篇小说集,影响了包括聊斋在内的一批通俗小说,最能体现明代的市民文化。


这些都显示了 *** 的繁荣和活力。这一年,朝廷一次性给景德镇御窑厂下达了40多万件的烧制任务。大多数瓷器是青花瓷,使用从南洋进口的“素青”和“博泥”等颜料使其更加绿色。它们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美的工艺,也是海上贸易市场上最抢手的商品。


是的,海洋——如果把公元1433年放在一个更长的时空背景中考虑,一些与海洋有关的事情让繁华的明朝有了另一副面孔,比如郑和之死。


出航


433年3月9日,明朝派遣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这次航行的目的地葫芦谟出发回国。这是他第七次出海。今年4月,在海上漂泊多年的郑和在古里病逝,随即被随行人员安葬在印尼爪哇岛三宝垄。这结束了一个时代。


“亚洲铜”是20世纪一位诗人对中国的隐喻,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与西太平洋接壤。的确,黄色是它的主色调。然而,祖先们很早以前就意识到,碧海意味着“鱼盐之利”和“舟船之便”。浩瀚的海洋蕴藏着食物和宝藏,也是航道和生存空间。只有关注山海,国家才能富裕起来。公元前222年,楚国的秦军大败百越南征,次年统一中国。在后来的历史学家看来,这可以说是最后的黄色内陆文明。


但中国从未停止出海的尝试。在秦始皇的资助下,徐福率领一支大型船队“杜东”装载着谷物种子,数以千计的青年男女和工匠。无论他们是否去寻找仙药,这都是一次有组织的海外扩张。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绕过印度半岛,航行至罗马。三国时期,孙吴政权越过海峡经营台湾省,并派官员向西探索新的路线。隋朝开通运河连接南北,方便水运。


海上贸易的繁荣是“盛唐气象”的自然表现之一。唐朝初期,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船只、商人和收税。据说郑和船队远航的动力之一就是寻找被中国宫廷奉为吉祥物的“麒麟”长颈鹿所记载的“易道”。它从广州出发,一直到波斯湾


宋朝经济中心南移,东南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命脉。更有甚者,沿海居民弃耕下海,大陆很多商人也加入进来。当时有人觉得,几十年来,靠交换为生的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元世祖的忽必烈立即着手恢复海外贸易,每年招募洋商,从范邦伯那里购买珍珠、美食、香货等东西.听他们出售“货物”和“打击缅甸、爪哇、占城和日本”,几乎没有任何虚假的年代.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为丝绸、瓷器、茶叶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商品。它们由人力、马匹和船只运送,聚集在各个港口,装上随季风而来的船只。当时的海船“浮于南海之南,船如巨室”,可贮藏数百人一年的粮食。指南针的发明进一步促进了海洋航行。


在一位名叫凯尔波罗的欧洲人的描述中,13世纪的泉州是“壮丽而美丽”的,船只流动如梭,商贾云集,货物堆积如山。他惊叹道:这座城市是世界上更大的港口之一.很难相信。后世的历史学家证实,当时一个活跃的贸易网络连接着东北亚、东南亚、印度西海岸乃至波斯湾的港口。他们甚至把这个贸易的繁盛阶段命名为“泉州时代”。1402年,朱棣占领南京并即位。他不惜“托天下十三省之钱”,从浙江、福建、湖广等五省五县抽调四百多名优秀造船人到南京造船。


405年开始,郑和率领200多艘船、2万多人的庞大船队,“云帆遮天”浩浩荡荡出现在印度洋,开始了帝国时代的最后一次远洋航行。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明朝海军比任何一个亚洲国家都强,甚至同时期的所有欧洲国家都比不上明朝海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当时世界上更大的海上威慑力量,南海当然也在这种力量的控制之下。


禁止与外国进行海上贸易/交流


433年7月,郑和船队返回中国。他的死不仅仅是对唐代画家颜的郑和下西洋的赞颂。这幅画反映了盛唐时期外国使节向王堂进贡的生动景象。


的结束。三年后,曾任郑和船队副使的王景洪,将苏门答腊等11个国家的使团遣送回国。此后,明 *** 再也没有派船出航。而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郑和的死。


四三三年八月,降旨,漳州卫都督知等。该法令颁布的背景是海员和水手因不能出海而失业,违反出海禁令的事件频繁发生。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面对“连年兵变,道路闭塞,百姓荒芜”的破局,希望通过“划地分田”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发展经济。他是从民间暴动开始的,他对脱离国家政权的“暴动者”特别敏感。自然,他想迅速消灭东南依赖海洋的割据势力和勾结沿海人民的海上海盗。所以他针对唐、宋、元鼓励开放的倾向,宣布海禁。


唐朝地方官员对从中国来的洋商,常常过问,在守法经营的前提下,“允许他们为自己交易”。这样的“慈悲”和“绥远”,除了反映唐朝的能力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 *** 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出口税收,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造福船。主要产于福建、浙江、广东一带,船身如楼房一般高,底尖较宽,艏艉较高,艏艉尖而方,两侧有护舷。当时中国的造船业远远领先于世界。


“上半部足以国库,下半部足以支撑江淮之需。”宋高宗强调:市场交易是最有利可图的。如果处理得当,能赚几百万,不就为人民赢了吗? *** 继承了唐朝设立的市舶司,并出台奖励政策吸引外商。做官的蔡,因“拉客贩货收取纯利98万余元”,在宋元时期被封为“承辛郎”。 *** 虽设置了市舶司管理,但主要目的是“笼贾人专利权归公”,追求“动百万”的经济利益。本质上,宋元时期的市场贸易实际上是由民间和 *** 管理的海外贸易。

写小作文:郑和下西洋,要求如下

作文包括时间、目的、条件、经过、影响和感悟,200字即可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体现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是1405年至1433年,总共有七次。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十分庞大,船与船之间需要联系,当时还没有电讯方式,那它们怎么联系?船队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船队采用“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的 *** 。有时遇到能见度差的天气,铜锣、喇叭、螺号也作为联络工具。这说明中国古代人在指挥上的指挥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
 
  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 *** 的科技成就。  

中国很早就能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只航行的方向、位置。郑和的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结合起来应用,提高了测定船位、方向的精确度,叫做“牵星术”。这项技术表明了那个时候中国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航海图、针路簿记来保证船只的航行路线。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七次下西洋具有历史性的突破,抵达了大西洋,穿越了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三个大洋。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各种困难是很了不起的,不仅要掌握各种技术和知识,而且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
 

郑和七次下西洋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他已经60高龄了。但这次他没能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
 
  郑和代表了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难,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望采纳~

我想知道,郑和下西洋时,到达的国家地区详细资料.

快点,我急要!
郑和下西洋
【简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之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之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 *** 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之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更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更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之一种类型叫"宝船"。更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更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更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 *** 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 *** ,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 *** 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朗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