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边际效应(心理边际效应(心理学上的边际效应))

bk2898 78 0

什么是心理边际效应

当你肚子很饿时,有人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之一个包子是更好吃的,吃得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吃撑了,就会对包子不再有兴趣了。生活中这个常见的现象里,其实就体现出一个心理学效应--- 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当人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之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一效应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准确的描述是,“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边际效应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刚上任热情高涨,日子一久,也就淡了。生活中人们要善于避免和利用边际效应。例如对于商家来说,要想让消费者对产品保持兴趣,就要定期开发新产品或进行一些活动。而对管理者来说,要给员工涨工资,给3000元月薪的人增加1000元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6000元月薪增加1000元大的;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之一次涨薪后,员工工作热情会大大增加;第二次涨,会增加一些工作热情……但渐渐地就会没有效果。想避免这种情况,就要多种激烈方式并用,如涨薪、培训、升职等。

心理边际效应(心理学上的边际效应)

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之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更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

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

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更大的。

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薪的人增加 1k 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可能和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

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之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

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

第三次涨薪 2k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

第四次 ... ... ,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

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之一次涨薪 1k 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 ... ,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相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越奖励小孩越不听话?心理学“边际效应”:问题根源要这样解决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小时候我们都会因为很多事情接受过父母的物质奖励——考试拿了一百分,家长就奖励我们零花钱;我们如果帮父母干了家务活,又能得到零花钱;我们比赛拿了个什么奖项就会得到父母送的礼物......我们的父母自然是看到了这种"奖励" *** 的有效性,所以就屡屡用这种 *** 鼓励我们,我们往往也就能认真学习。

但是,如今我们为人父母,很多人仍然用咱们爸妈的老办法,但收到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尽管给孩子的奖励看似很诱人,但孩子却总是提不起劲。说白了就是孩子似乎对我们给予的奖励没有那么的感兴趣了。

有家长就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招父母用在我们身上灵,我们用在孩子身上却不那么灵呢?其实,这说明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有问题,出现了心理学中常说的"边际效应"。

在心理学中,"边际效应"一般被理解为:当我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我们会为之投入更多 情感 ,之一次接触这个事物时,我们对它的渴望是最强烈的;但是当我们第二次接触的时候,我们就变得没那么渴望它,而相对变得冷淡了一些;到第三次接触,这种冷漠就会增加,热情又会减退......就这样下去,当我们接触这个我们之前所渴望的事物越多,我们 情感 的体验就会越来越淡漠,甚至有了不关心、乏味的感觉。 也就是说,对某种事物的渴望会随着事物出现次数的增加而减弱。

举个通俗的例子——当你感到饿的时候,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面包,你就会觉得自己得把这些面包都吃完才够。因此,当你尝试之一个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很好吃。然而,当你第二个、第三个这样吃下去,一直到饱了以后,你再看桌面上剩下的面包,就怎么样都提不起兴趣了,甚至你可能暂时还不想再看到这些面包呢!这就是"边际效应"。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存在"边际效应",这就体现在我们给予的奖励上。奖励孩子在某些时候是有用的,但次数过多了,不仅起不了作用,还会有反效果。"边际效应"又会带给孩子哪些消极影响呢?

1.养成讨价还价的坏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奖励次数越多,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满足。当孩子渴望某样东西的时候,他知道只要满足父母的要求,就能达到自己渴望的东西。 但如果家长的奖励总是来来去去那几样东西的话,孩子便开始不会再满足,要求也就会越来越多了。

父母制定的奖励规则孩子们已经不会再期待,他们甚至还会因此而讨价还价。要想孩子继续有动力学习,那就要用孩子心中渴望的事物激励他(她)。但是,如果家长达不到孩子的要求或者满足不了孩子的愿望,孩子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让自己开始在孩子提要求方面变得没有限制,没有底线。

2.不利于发展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孩子自己的内在驱动力直接推动自己的学习与发展,而内在驱动力指的是孩子自己推动自己学习,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动力。家长过多地奖励孩子,不仅会达到"边际效应",而且孩子会变得不太清楚自己学习的真正目的,从而会有一种错觉—— 自己学习是为了那些奖品,自己内在的发展和真正的需求反而被忽略了。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通过实验研究指出:"当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同时存在的时候,外部的激励不仅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内在动力,还会明显地削弱它。"

3.弱化孩子的学习效果

奖励次数越多,孩子学习效果也会逐渐降低。虽然很多父母认为,奖励孩子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促进孩子们学习,但是时间长了,孩子们已经知道这个 *** 是什么回事了以后,就会自然地觉得它乏味,甚至使自己厌倦。

孩子对学习开始感到没有目标了,没有意思了,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会减弱,甚至会退步。 如果父母还是坚持用这种奖励的方式来促进孩子学习,那么父母等到的就不会是孩子们的好消息,而更多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消极抵抗。

家长们奖励孩子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激发孩子的内动力,从而有效地自主学习。但事实证明,孩子们只会不断地对这种奖励形成耐药性般的依赖,对其发展学习内驱力潜在极大的威胁。想要孩子们学会终身自我促进学习和成长,就必须要先平衡好外在物质的奖励和孩子的内在动机。

1.将物质奖励换为精神奖励

奖励按方式也可以分为好几类,其中 精神的奖励也是有效奖励的一种方式,具体包括语言、神态甚至行为上的奖励。 比如孩子做好了某件事情,家长可以给他一个爱的拥抱,或者轻抚孩子的额头,这些都是家长表达对孩子肯定的方式。

家长一开始切记不能先用物质奖励 *** 孩子,不然孩子很容易会形成对这种物质奖励的依赖。同时家长还要时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些责任感无所不在——他们的学习、他们的家务活、他们自己的成长等等。在这些范围内,孩子应该自己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不能和任何奖励挂钩。但是,为了让孩子懂得这些责任,家长可以在孩子做到某些任务的时候给他(她)一些仪式感。

比如,家长可以购买一些奖状,在上面写上不同的称号,以此表彰孩子完成某个任务。给他(她)颁发奖状就是一种仪式,会让孩子们增强做这种事情的内在动力。

等孩子初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时,家长可以开始对他(她)进行一些物质的奖励,可以是一些零花钱,也可以是他(她)想要的东西。但是一定要控制奖励的频率,零花钱的金额不能太多,送的礼物也不能过于贵重或华丽——奖励一定要设限!

2.提供"非预期的奖励"

奖励机制中,更重要的是"非预期的奖励"。 所谓的"非预期的奖励"是指不定时和不定次数的奖励。 当孩子在某一次考试当中取得较大进步,或者排名靠前,家长可以突然给她一个惊喜。但是如果孩子再次进步,家长就要不再给出这个奖励或者不奖励。

同时,这种预期的奖励也可以是"奖励的信号"。 比如,孩子在做某种不正确的行为时,家长无疑是想纠正他(她)的这种行为的。这时,他可以先提前让孩子知道一些非预期的奖励,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去引导孩子。久而久之,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就达到了,而这个过程慢慢的也就转化成为孩子的内在动机。

一开始,家长可以用物质来充当非预期的奖励,当孩子的内在动机逐渐增强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将物质的奖励逐渐转化为精神上的奖励。

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是控制别人的外在力量。而我们每天想对孩子表达的,是爱,而绝不是控制。

真正的爱,不是光要孩子听话,要孩子乖,而是我们愿意去理解、支持、帮助他(她)。

因此,引导比单纯的奖励更重要——帮助孩子明白,现在要做什么事,为什么要做,应该怎么做;帮助他拆解步骤,给他及时的反馈,这些才是呵护孩子内在动力的长远办法。

我是吴妈 育儿 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消费心理学简述边际效的基本内容以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简述边际效的基本内容以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边际效应就是当人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之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效应,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同样有效,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益递减率”。
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对某种物质有需求时,刚开始这种事物在需求者面前很有效用,当这种事物逐渐增加时,单个事物的价值会相应降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就是商品不是多多益善,适当的产品消费者愿意为其给出合理甚至过多的价钱,但是东西多了,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因为消费者不需要了

无处不在的边际效益,经济学还是心理学谁又能分的清楚

在编写《PMBOK指南》第六版辅导资料的过程中,仔细的研究了一下边际效益递减法则,不禁有感而发。边际效益规律看似是一条经济学法则,但是又揭示了众多的心理学方面的规律。从实用的角度看,经济学还是心理学与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也称边际效益递减法则、边际贡献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导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也叫做戈森之一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在不断减小。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如果给一个快饿死的人一个馒头,那么对他而言,这个馒头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但当他吃到第四个、第五个的时候,就不会有那种感觉,反而会觉得有些多余。”商业经常搞得“第二个半价”的噱头正式变向利用了边际效益递减法则。因为对于消费者买第二个的效用已经下降了,从成本上讲商家半价再促成一笔销售,虽然单位收益下降,但总体收益还是增加,于是商家牺牲了单位收益,而获得了总体收益增加。作为消费者下降的效用被商家牺牲的效益所弥补,从而愿意购买第二件商品,虽然事后证明对自己根本没用。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除了能够看到的成本和收益之外,还有很多隐藏的成本无法预见,这些隐藏的成本会消耗投入所带来的收益,最终导致收益下降甚至变成负数。

对于我们的工作来说,投入的努力也符合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也就是说,到一定程度后,你的同一份努力,所能换取的回报会越来越小。

对于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来讲,会议马上就要开始了,而他依然在检查PPT,一旦发现能润色的地方,还急急忙忙去修改。实际上,这种努力并不能改变加过,反而会导致焦虑加重,影响林场的发挥。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是考生在上考场前还在抱着书应背,生怕漏掉那个知识点。这个给我们的启示是:工作功夫应该提前下,而是临时抱佛脚,临大事而不乱的前提是做足了充分准备。

在项目沟通管理中, 开会是一个高效的沟通手段,但是如果所开的会冗长拖沓,那么会议的后半段可能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了。解决 *** 是在会议开始之前设置一个边界点,比如1个小时,那你就在会议开始前的1小时,把所有资料都准备好。到了边界点以后,结束所有准备,只做演练性的工作,或者干脆休息,给自己缓冲时间来调整到更佳状态。

生活中,凡事设定一个期限,给项目、给自己、给他人一个死线,这样事情易进展,有紧迫感。那么截止日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效益转折点,但是还是要注意截止日期设早了,容易易焦虑,时间不足,工作不好展开,可能因时间紧胡 *** 工,更可能导致反正不能按时完成,不如拖着。截止日期设晚了,又容易引发拖延症。但从总体上讲有这么一个点要比没有好的多,如果非要给个说法的话,建议采用80/20法则,即将这个点设在工作差不多完成80%左右的时间点。在完成所谓“80%”时检查一下工作,万一有问题,还有20%的余量可以使用。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边际效益。当一个人在一个领域积累了80%,再加倍努力,剩余的20%亦难攀登,边际点效应明显;这时适合转换新领域,再用二八原则吸收80%;当积累了多个领域的80%,相关领域间整合在一起,则可以起到整体的优势。这种策略应该特别适合项目经理。当然上面的效应也可以反着使用,正式后20%不容易达到,如果能修炼成功,那么将成为该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别人将无法超越,但是需要有一个不计得失,耐得住寂寞的心。

推荐链接

01.项目管理精华汇总之一季

02. 项圱精华汇总之一季

03. 项目管理精华汇总第二季

04. 项圱精华汇总第二季

05.成功过PMP考试所必知的

本文作者 | 海哲

本期编辑 | 小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