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障碍怎么改变?自我意识障碍包括哪些

bk2898 73 0

自我意识障碍怎么改变?

自我意识人人都有,只不过有的人表现太强烈,比如以我为中心,大男子主义了,主观意识太强等等,要想改变这种障碍从两方面:一方面从主观上改变自己,做事思考问题理性一些,多从别人的角度想想这么做除了利己之外伤害到别人没有。另一方面就是客观环境改变你,生活工作离不开群体你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就要服从这个群体,慢慢你就会改变自己的自我意识的,加油。

自我意识障碍包括哪些

自我意识障碍有以下四种:

(1)人格解体:一般说来人格解体是指对自我和周围现实的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言。对自我的不真实感觉即指狭义的人格解体,可单独产生;而对周围现实的这种感觉则又称非真实感,这是对自己各种体验缺乏主观感觉。有些人格解体常是,突然产生并带有昏厥感和面临灾难的惶恐紧张感,有些病人感到自己躯体和周围环境以及他本人产生一种似乎是不真实、疏远的感觉。有的病人描述说,本人与周围世界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空隙,其中间好似放置了一个玻璃屏幕。通过它去看世界感到周围的事物似乎是虚无飘渺。人格解体多偶尔出现,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有的可持续时间较长,甚至达数月或数年,一般多见于妇女。有学者认为人格解体是丧失存在意识的一种临床表现。病人觉察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躯体的存在,丧失一种“自我”的感觉,如一位病人声称:

“我的脑子变得不是自己的”,“我的精神和灵魂都已不存在,于世界上。”

(2)交替人格:同一病人在不同时间内可以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体验,即两种不同人格,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交替出现,多见于癔病。

(3)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是统一性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病人在同一时间内表现为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格,称为双重人格。例如,一方面以甲的,而另一方面又以乙的身份、言语、思想、行为出现。有的同一病人出现两种以上的人格,称为多重人格。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病。

(4)人格转换:病人否认原来的自身,而自称是另外一个人或者是某种动物,但未有相应的行为和言语的转变。如称自己是父亲,或变为熊猫,变成狐狸。特别是附体妄想者,也属于统一性意识障碍,常见于癔症、精神分裂症。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试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

意识本身包含着感性意识,知觉和知性。而“自我意识”的概念内涵比意识本身要丰富得多,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高级阶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识向自我意识过渡的问题,另一个是自我意识的真理性的问题。前者构成现象学中之一部分“意识”的主题,后者则在“自我意识”部分中表现出来。但是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却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前者表明了自我意识真理性问题的必要性,后者则进一步地论证了这种真理性的实质。

意识是如何发展出自我意识的?黑格尔说:“自我意识是从感性世界和知觉世界的存在而来的反思,并且本质上是从他在中的回归。”它并不是和意识不同的另外一种意识,而就是意识的本质或“真理”。自我意识是作为人的内在标志,它使人扬弃了单纯的被给予性即自然规定性,也扬弃了自己作为对象的外在独立性,从而自己规定自己、自己扬弃自己。人之所以不同于一切物,物不知自己为物,而人知自己为人,这是因为人有自我意识,人可以以自己为对象,自我观照、自我命名,并且自知其长、自知其短。

一、意识向自我意识过渡的问题 “意识”包括三个章节,分别是“感性确定性;这一个和意谓”、“知觉;事物和幻觉”以及“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官世界”。在意识形态的这个阶段里,意识是一种对象性的意识,也就是作出自我和对象的区分并且以对象为归依的意识。而意识所力图把握的真理,则是对象性的真理。但是,意识在这一阶段最终经验到的结果,却是自我意识。因此,黑格尔关于意识的现象学的章节是由意识如何成为自我意识的问题,即意识如何意识到它自己是自我意识这一事实的问题所主宰着。在第八章 “绝对知识”的开篇,黑格尔把“意识”阶段中的三个章节分别概括为三个规定:“之一,对象是直接的存在或事物一般。——这相当于直接的意识;第二,对象是向对方的转化(Anderswerden),它和意识的关系,(或为他存在和自为存在),即受到意识规定而有了规定性(Bestimmtheit),——这相当于知觉;第三,对象是本质或作为普遍的东西——这相当于知性。”这三个章节的对象作为全体,黑格尔称之为“由普遍通过规定到个别的推论(推移)或运动,以及相反地,从个别性通过扬弃了个别性或者通过特殊规定到普遍的推论或运动。”就是说,意识向自我意识过渡的 *** ,就是在把握对象全体的过程中反思到自身。但这是自然的意识,在读完了整个现象学的之后,站在哲学意识的高度回顾自己的起点时作出的简要结论,我们可以先从论述意识的三个阶段开始,然后再提出自我意识过渡问题的解决。

之一,直接的对象也即感性的确定性。意识是一种对象意识,它所寻求的知识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最初作为意识的对象性知识的,就是感性的确定性,而它的对象就是那最直接的东西——感觉印象。一方面,感性确定性的知识好像是最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它又好像是最真实的知识,因为意识在感性阶段,对于它的对象不做任何省略或修改,完全按照对象的完备呈现来把握对象。但是,这样的知识恰恰是最抽象也最不可靠的,因为感性确定性呈现给我们的对象不过是在具体时间和空间中的“这一个”对象(它分别表现为“这里”和“这时”),离开它向我们呈现的具体时间和空间,“这一个”也就不存在了。

第二,规定的对象就是知觉的事物。对于知觉来说,最真实的东西就是事物。事物是由诸多特质(Eigenschaft)组成的,而特质来源于感性确定性阶段的印象。因为在共相中,知觉具有把握共相的能力,而事物具有肯定的普遍性的一面,所以知觉意识能够把握感性的共相,而意识则应该进一步扬弃这种共相的感性残余,在无条件的、超越感官的共相中认识对象的真理。

第三,普遍的对象即知性的超感官世界。意识在这一阶段从把握事物的真实的知觉上升到了把握对象本质的知性。知性意识的对象乃是无条件的共相,它是对知觉事物的感性条件的彻底扬弃,“只是自为存在的极端那一面” ,而与它相对立的是非存在。黑格尔认为,这个自为存在的极端并不与它的对立的一面即非存在相联系,否则它就是有条件的、非本质的。这样一个无条件的共相,可以称之为一个超感官的世界。通过对这个超感官的世界的把握,意识最终在这个对象的完备性中过渡到自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真理性的问题   在自我意识的这个新形态中,黑格尔认为,意识所寻找的确定性真理,已经不是意识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如果说,在之一部分中,对于意识而言,真理是对象的确定性,并且最终指示着一个自在的对象,那么“这种自在反而证明它自身仅仅是为他物而存在的一种方式;这种抽象的、自在的对象的概念扬弃其自身于经验到、认识到它的过程中;而这种确定性消失其自身于真理性中。” 自在的东西为之而存在的这个“他物”,就是意识,“经验到、认识到”自在对象概念的过程,就是意识自身的运动,而对象的确定性就消失于自我意识的真理性中。因此,对于自我意识来说,它的确定性与真理性是一个东西——自我意识自身。不过,自我意识同样也有它的对象,黑格尔称之为“作为静止的统一或自我的知识” 。而自我意识作为认识这个对象的主体,本身表现为一个把握对象,把握知识的运动(“知识的运动”),黑格尔称之为“概念” 。那么主体与对象的同一性其实就是概念与对象,知识的运动与知识的同一,其中概念不过是作为统一运动的自我,而对象则不过是作为静止的统一的自我。因此,自我意识的对象不是别的东西,而就是自我意识本身。

那么自我意识是真理吗?我想是的,从欲望经过争取承认的斗争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在这个范围内的第三个阶段的普遍的自我意识,这样的自我意识是自由的自我意识,把自己提高到对存在的普遍性认识,即属于一种全体的自由的意识,也就是一种理性。这样一种自我意识,能够达到“自在自为”状态的,一定是经过自身内部的辩证运动,从而实现了自我完满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真理性和辩证性。自我意识并不是纯粹的主观认识,它虽然是一种“自为“的行为,但它是以一种”非我“的存在为前提,在此基础之上逐渐摆脱主客观的直接分离对立,在意识自身内部进行一场自我的斗争,然后得以完善,外化为一种初步的理性。

三、无限性 在探究意识向自我意识过渡的问题以及自我意识的真理性两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这两部分所共同构成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无限性”这一思想。这一无限性,就是真正能动的、没有任何界限的“力”,只有它才能成为自我意识本身的最内在的根基。黑格尔描述了这种无限性:“这个单纯的无限性或绝对概念可以叫做生命的单纯本质、世界的灵魂、普遍的血脉,它在一切场合下都不被任何区别所模糊,也不为之中断,它本身毋宁就是一切区别,正如它是一切区别之扬弃,因此它以自身的脉搏跳动而又寂然不动,它自身震颤而并无不安。”

然后开始出现了“自我意识”这个概念:“无限性或者这种纯粹自身运动的绝对的不安息,即凡是以某种方式、譬如说作为存在而被规定的东西,毋宁都是这个规定性的反面,这种情况虽然已经是前此一切阶段的灵魂了,然而只有在内在东西中它自身才自由地显露出来。现象或力的转换本身已经将它表现出来了,但是它首先是作为解释而自由地显露出来的;并且由于它最终对意识而言才是对象,才是它之所是的东西,于是意识就是自我意识。”这段话表明,自我意识的无限性结构早已经是“前此一切阶段的灵魂”了,它作为“生命的单纯本质、世界的灵魂、普遍的血脉”,而从感性确定性起,经过知觉和知性,一直都在暗中推动着整个意识的经验过程,但“只有在内在的东西中它自身才自由地显露出来”,也就是只有在超感官世界中才显露出来。但最初还只是作为知性的主观“解释”而显露出来;只有当这种解释突破了主观限制,而进入到主观和客观、自在和自为、意识和对象的互相转化或自身颠倒时,那无限的结构才成为了“为意识的”对象,而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也才成为了自我意识。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全部主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自我意识。他非常强调意识的自立自为,希望最初的意识能够冲破重重障碍,克服感性和知觉状态的主客观含混不清或对立,实现一种重新的确认。

结语:自我意识,首先由一种自我的主观性经过反思,过渡到一个普遍的客观性,继而在同自我对应的其他主体身上重新发现自己,之后才能返回自身,与作为精神的它在的自然达成和解,实现辨证的“纯粹的、同自身相关的统一”。这种统一首先是在意识的自我反思经验中形成的,从最初的意识和认识,上升到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不断完成和演化,循序渐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限性”思想对理解自我意识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种无限性,应该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与生命。

参考文献: 黑格尔,1979年:《精神现象学》上卷,第66页;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

心理学自我意识理论,给一篇范文。

运用自我意识理论,就“我是谁”这一问题写一份个人自述。用具体事实来说明特点。(请给一篇范文)
重塑自我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培养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强的新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必须认清大学生自我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自我塑造 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大学生重塑自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途径等方面作一些浅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部分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生活上依赖性强
  在大学里,大学生们要独自一人在外生活,由于以前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生活习惯,当他们之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习和生活时,思想脆弱、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在同学的笑声里,就会由自信、大方转为自卑、沉默;有的刚愎自用,处处争强好胜,只是一味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有的自命不凡,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的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萎靡不振,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
  2.学习动力的暂时消失和学习目标的模糊,使大学生犹豫不决
  紧张而有明确目标的高中生活结束了,大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自由、有大量空闲时间的大学,心理上立刻解除了一切压力,同时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在大学的学习既无老师的督促,也无父母的逼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觉自愿的事。有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后,有意无意放松自己,开始享受。
  3.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大学生为难
  在大学里,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同学们一下子无法相互适应。由于大学中活动很多,个性飞扬,展示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机会很多,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还是让别人去改变来适应自己,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等问题困扰着大学生。
  4.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增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巩固和发展,市场竞争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目前我国就业问题比较严重,这也让大学生心神不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5.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较大影响
  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在从互联网上获得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许多有害的信息,从而给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重塑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成熟阶段,正向成人过渡,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需要进行全新的人生定位,建立新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因此,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转变,从而实现人生的巨大跨越。
  1.确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证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生活习惯是生活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诱发大学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有机结合
  在大学时期,学生的意识开始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动向为对象发展,他们是根据主观的自我和主观感受的社会现实所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达到的自我状态。他们一个是理想(主体)的自我,一个是现实(客体)的自我。如果主体与客体能保持大致的平衡,即个体的真正能力、性格、欲望能如实地表现出来,个体便能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不需在他人面前掩饰什么,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路,实现主体格客体的完美统一。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塑造的阵地。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它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提供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力的机会。二是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智力,提高文化修养,完善知识结构。三是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认识人生,从而有效地 *** 腐朽思想的侵袭。四是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因为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双胞胎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如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校园文化又能为大学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五是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运用科学、积极的 *** 和途径解决心理问题
  (1)努力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和掌握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按规律行事,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2)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培养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情绪不仅可以治病,而且还可以防病。大学生可通过参加文体、社团、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加强人际交往,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以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
  (3)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内部的调节机制,它通常能对人的焦虑、自卑、痛苦等消极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因此,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应该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正确地面对困难,并且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 *** 和手段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刘和平.21世纪教育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3]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N].2001,3.

罗杰斯对自我意识的分类

按罗杰斯的解释:自我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构,是一个不断改变的结构。其内容能够用两点三面来描述。两点:一是指自我知觉所反映的个人各种特点和能力;二是指自我知觉所感受到的自己与他人及环境的关系。三面:是指对上述两面反映的性质,包括知觉、评价和理想。例如:我是成年人的、我身高1.8m、 *** 活认真、我人际交往面窄、我想开朗些等等。

在罗杰斯的“自我概念”里,它属于个人自我方面所得经验,是个人从经验中对自己一切的概念。在众多的实践经验中,那些与我、自己有关的知觉,慢慢从个人实践经验中分化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有着内部联系的认知,这包括我是谁? 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能做什么? 等问题的一切成形答案。罗杰斯认为,心理障碍患者是个人经验与“自我概念”不一;提出的治疗 *** 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怀和共情。

1.2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局限性 临床上,心理障碍患者缺乏自我意识,即我们通常所说缺乏“自我概念” ,这是无疑问的,患者有很好的自知,却没有准确的自我评价。如:一个长相很端正的小伙子,常为自己不帅而自卑,整天闹着要整容;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好,研究生都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怎么,等等。临床实践发现,那位闹着要整容的小伙子,他想要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要的那个“帅”是怎么样的呢? 内心不明确,这问题他不清楚。其实他本以长得很帅了,他不自知,就算是做了整容,他还会不满意(整容者多是反复的整容) ,于是被整容纠缠,想整容又怕整容,内心冲突着。帅和我不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不帅是自我认知,属“自我概念”的问题;而帅是个人心目中对相貌的一个看法和标准。这不仅是对自己相貌评价要求,也是对他人相貌评价的要求。所以帅是自我以外的一个概念。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