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原文划分
黄河颂原文划分如下:1、之一部分(1自然段):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为下文“颂”黄河蓄势。
2、第二部分:之一层(2自然段):写的是站在高山之巅看到的黄河的景象,突出了黄河势不可挡的气势,第二层(3——5自然段):从三个角度歌颂黄河的伟大,第三层(6自然段):作者代表中华儿女誓言: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黄河颂》原文内容是什么?
啊,黄河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
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阅读:
黄河颂 光未然 这首诗里有很多比喻,请从文中摘如一句并加以赏析。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这句将黄河比喻成一个巨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为了楼主特意又看了一遍黄河颂,从百科原文里摘出来的句子。若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初中七年级语文黄河颂测试题及答案
第11课《黄河颂》同步练习
一、自主实践
1.给下列的注音写上汉字。
山diān______ péng pài____ 狂lán______ 屏zhàng______ bǔ______育 体pò______ zī______长
2.用线条将下列词语与正确的义项搭配起来。
澎湃 生产;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狂澜 喂养,也比喻培养。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 巨大的波浪,猛烈的潮流。
滋长 波浪相互撞击。
3.《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______作品,由______作词,______谱曲。作品由______等八个乐章组成,它以______、______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4.对课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的歌词,也是二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B.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上,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C.诗人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向它学习,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D.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啊!黄河!”这句诗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出现是为了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
B.这是作者在“望”黄河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C.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二、能力提高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1.这节歌词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层,请在原文上用“||”划出层次,并写出层意。
2.歌词中三次出现的“啊!黄河!”,作者是从三个角度来抒写的,请根据作者的思路把它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称黄河为“摇篮”,是“屏障”?
4.你是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5.这段歌词在押韵上有_______的特点,在风格上有_______的特点。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_______的图画,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带有_______的情感。
三、写作攻略
如果你就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浊浪滚滚的波涛,内心是否难以平静?请借借鉴本文语言上的某些特点,试着写一首小诗,表达对黄河的热爱。
【参考答案】
一、自主实践
1.巅 澎湃 澜 障 哺 魄 滋
2.略
3.合唱音乐 光未然 冼星海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 丰富的艺术形象 壮阔的历史场景
4.A
5.A
二、能力提高
1.第二层:望黄河 第二层:颂黄河
2.一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二是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三是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精神源远流长。
3.比作“摇篮”,是因为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的炎黄子孙,它又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把它比作屏障是因为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制胜法宝,突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4.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黄河的主流比作巨人的躯干,把支流比作臂膀,以写出黄河的伟大力量.
5.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美联社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刻划出黄河的豪迈形象波澜雄伟宏大工业豪迈雄健,壮怀激越
为何说黄河是“中华母亲的摇篮”?用原文回答
《黄河颂》黄河流域具有为数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址,由远至近,系统地展现了我国远古人类延续发展的漫长过程,清晰地描绘出了人类进化的轨迹,记载着中华民族成长的历史进程,证明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黄河流域具有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中游、关中盆地一带都属于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壤肥沃,为发展原始农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种类繁多的野兽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猎取野兽,把战利品当作食物,用兽皮缝制衣裙,蔽体御寒,而质地深厚坚实的黄土则给人类提供了躲避野兽和挖洞穴居的条件。
综观历史,黄河流域在距今100万~150万年前生存的“蓝田人”(陕西),是迄今已知的亚洲北部最古老的直立人。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智人,有生活在20~30万年前的“大荔人”(陕西),有大约生活在10万年前的“丁村人”和“许家窑人”(山西)。在距今3~5万年的黄河支流无定河上游生活过的“河套人”,是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过渡形态。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古人类化石的完整性、系统性,是我国其它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与完整的人类发展轨迹相对应,黄河流域的远古文化遗址,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其系统性方面,在我国也是首屈一指的。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文化遗址,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后来,考古人员又在流域内发现了同样性质的遗址100多处,如陕西西安半坡村、甘肃临洮马家窑、山东滕县大汶口等。可以说,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之一个繁荣时期。继仰韶文化而起的是龙山文化。1928年,在山东济南章丘附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为与这处遗址隔河相望的是龙山镇,所以,遗址被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开始由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龙山文化遗址广泛地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与它同时期的河南、陕西、山西的文化遗址分别被称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较仰韶文化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黄河流域以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空前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中的黑陶造型优美典雅,薄如蛋壳,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更高水平。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考证,大约在4000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聚居着许多血缘氏族和部落。相传最早的是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黄帝又号轩辕氏,其族发祥于陕西北部的姬水,定居在我们今天泛称为“中原”地带的黄河中游地区。后世这一带的居民,都尊称黄帝为自己的直系始祖,尧舜禹都是黄帝氏族的子孙,因而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之一人”。现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这里看做是自己的根。
与黄帝接邻的是炎帝部族。炎帝号神农氏,最初活动在黄河中游渭水流域的姜水。传说神农氏种五谷、制陶器、尝百草,可以断定炎帝部族是一个农业部族。在各部落为了土地和食物进行的战争中,最后,颛顼所属的黄帝部落击败炎帝部落,夺取了盟主地位,炎黄两族便逐渐融合,在中原地区定居下来,与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和苗族相互融合影响,共同发展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使这个地区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相传,夏、商、周的祖先也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诸夏”或“华夏”,也称“华”或“夏”。由于中原地区是华夏族的发祥地,而古时候,人们又认为中原是四方的中心,就把这里称为“中华”。华族是汉族的前身,所以现在的汉族人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而称自己为“炎黄世胄”,“华夏子孙”。后来,“中华”就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黄河流域就被后代视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则当之无愧地被称做“母亲河”。
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人类文明与河流相生相伴,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与河流有关。以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为例,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条与其兴衰密切相连的河流。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巴比伦是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文明的产物,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印度文明又称为恒河文明。在文明前进的过程中,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人类对河流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敬畏以及和谐相处的愿景。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约4000多年前,我国之一个王朝——夏,就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从夏王朝建国(公元前21世纪)开始至北宋,大都在黄河流域建都。我国的七大古都中,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均在黄河流域或黄河两岸。西安自西周、秦汉乃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长达千年。自东周起,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均在洛阳定都,洛阳被誉为“九朝古都”,历时900多年。开封,从战国时魏惠王迁都这里开始,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以及金后期的京都均设于此,先后历时200多年。还有元和西夏等少数民族先后在银川建都。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黄河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遥遥领先。劳动人民在农田耕作中,不仅对耕作的工具和技术进行了不断的 *** 和改造,还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发展了漕运事业。例如,秦国郑国渠的修建,汉代白渠的修建等。黄河流域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创立了磁学、声学、数学、光学、力学、医学、药学、建筑学等学科,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被世人称道的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
文学艺术,以孔子编定的我国之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起点,此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小说等,如黄河之水源远流长。黄河流域名家迭出,佳作累累。庄子、李斯、司马迁、柳宗元的散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苏东坡、辛弃疾、李易安的词,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小说,各领 *** ,千古流传。另外,书法绘画艺术,遍布黄河上下的雕塑艺术,也令人叹为观止。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大同云冈石窟以及洛阳龙门石窟,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创造的这些文化奇迹,在后人眼里,都疑为鬼斧神工,上天所留。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更如百花园中绚烂的花朵,竞相争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旗帜。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黄河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旗帜,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旗帜。在国人的心目中,黄河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黄河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黄河文化,就如同维系所有中华文明脉络的主干,成为中华民族心理认知的最基本的参照坐标。
我们常常把中华文明称做黄色文明。天生一条黄河,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还有什么能把中华民族这样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能使这条中华巨龙如此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奋而腾飞。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旗帜,正如上苍造物一般自然、和谐、必然。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曲《黄河大合唱》,曾使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黄河在咆哮,中华民族在怒吼,中国人民在战斗。这就是黄河发出的战斗号令,黄河发出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战斗号令。
说黄河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象征和旗帜,以下两个例子或许能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1948年3月, *** 在陕北川口东渡黄河。站在摇晃的小木船上,望着像陕北的小米粥一样浓稠的黄河水,望着泡沫飞卷的浪花和漩涡,曾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 *** 深深地感叹,“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1952年10月, *** 到北京后的之一次外出视察,就来到了黄河,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20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愈演愈烈。1998年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63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呼吁书》写道:“……令人震惊的是,今日之黄河正面临着另一种威胁——断流。自1972年以来,几乎连年断流,且一年比一年严重。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他们在直面现实、痛陈恶果之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一定能重现昔日光彩;今天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
与此同时,一日本媒体放言:“黄河断流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衰落”。
由此可见,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重要意义。黄河断流影响的决不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用水,河流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发展,它的文化意义及其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难以估量的。
正因为如此,从1999年开始,国家采取了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等一系列措施,确保黄河不断流。2006年,国务院又颁布实施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这是我国之一次在国家层面上专门针对一条河流制定出台法规,具有里程碑意义。截至2006年,黄河已经实现了连续7年一直流